我以为自己发烧了。
我没有。
我以为自己恋爱了。
我没有。
我以为我赢了。
我输了
摘自 阿巴斯的诗歌集《一只狼在放哨》
阿巴斯,首先是个诗人,然后再是一名电影导演。但最根本上,他是一个生命体验者。和另一个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比较,塔可夫斯基开放式景框背后社会性,历史性的反思在阿巴斯这儿替换成个体性,内向化的思考。如果用伟大的建筑师来做个对比,那么老塔即是柯布西耶,具有革命性与启发性,其“语言”足够广袤和包容,影响自他以后的每一代影人。而阿巴斯则是路易斯巴拉甘,更多是对于个体感知,记忆,精神内向化的思考,电影语言是消解了个体生命体验而来的,不可复制。
《合法副本》主要围绕一个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这一事件展开。第一幕的讲座交代了男主主要的观点,当然也是电影所讨论的问题,关于“原创”和“复制”的关系。同时也引出了女主,一个普通的,育有一处于叛逆期儿子的中产阶级女性对于这个看起来自由烂漫学识渊博作家不加掩饰的喜爱。由于儿子的不耐烦,女主没能听完讲座就匆匆离开,给作家的朋友留下联系电话,期望再一次的见面。
第二幕,女主带她的儿子来到汉堡店用餐。面对儿子尖锐的问题,女主一直在逃避面对自己内心最基本的欲望。典型的中年危机,风韵犹存而又被生活所拖垮中。一直在付出却也期待温柔的依靠和某种程度上的认可。
第三幕,作家和女主在女主所开的古董店再次见面,作家对于事物辨证的讨论和对于交流环境和话题开放性的要求使得女主陷入无所适从的被动中。旋即提议开车带作家看风景,车上两人的对话大多二元对立,享乐主义,存在主义,艺术品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个体差异性的美,语境和角度的重要性……这个阶段两人的关系和话题的讨论一样,是二元对立的。他们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思考这一切,作家认为“存在的意义即是享乐”,而女主对此嗤之以鼻。显然让一个被琐碎生活所拖垮的中年女性去理解一个信奉自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而又沉浸于形而上讨论的学者的内心世界是困难的。但这样的讨论如果要是一直持续下去,恐怕电影就不能止于阿巴斯了。
精彩的设定在于到了电影篇幅大概一半的时候,由于不同语境的一个误会,作家“成了”女主情感上缺席15年的丈夫。男女主的对立关系开始因为这个误会有了交融的可能性,两者的关系由一个渴望被了解另一个渴望去讲述变成了某种游离态。女主的观念和经验开始让作家的观点缺少了事实的支撑,作家在接受一个长者的建议时也开始变得对自己的想法不那么坚定了。此时,理性和感性在妥协和互相接受。电影中开始间断出现恩爱的夫妻,暗示某种和谐的当下。而作家前文所一直强调的享受当下,在实践时,仅仅满足了自我内心孤傲的需求,他既没有给自己及时带来快乐,同时也能够给身边最亲密的人带来。
最后一幕,来到这段15年感情的起点(origin),女主肆意地回忆起这一切开始时的百分百美好和百分百合理。却在生活的重复(reproduce)中,热情消减。起初对于原创和复制的讨论也延续到生活层面上,所谓的原创和复制的认知也往往局限于观察的角度。生活的原创和复制真的重要么,重要的也许还是个体语境下的生活体验。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什么是对你有意义的?培育你的生活,就像培育一个婴儿一样。搽上口红,带上耳环,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欲望。
“如果我们更加包容对方身上的缺点,就不会这么孤单了。”女主躺在地板上,无不深情的对着作家说。作家来到厕所洗手,持续地观察着自己,离开。一切消解在窗口外托斯卡纳的都市景观中,此时,城市似乎有了无限包容的力量。

合法副本Copie conforme(2010)

又名:似是有缘人(港) / 爱情对白(台) / 原样复制 / 原型复制 / 完美仿品 / Certified Copy

上映日期:2010-05-18(戛纳电影节) / 2010-05-19(法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 威廉姆·西梅尔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 阿加特·纳坦松 / 詹纳·贾凯蒂 / 阿德里安·穆尔 / 安杰洛·巴尔巴加洛 / 安德烈亚·劳伦齐 / 菲利波·特罗亚诺 / 曼努埃拉·巴尔西梅利 /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Caroline Eliacheff/Massoumeh Lahidji

合法副本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