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阿巴斯。

第一次读阿巴斯,却是3年前,那本《樱桃的滋味》,

书中他谈电影,满是诗意与哲思。

那时候,我像胸无笔墨的顽童,闯毒瘴,去山中找鬼谷子聊兵法。

纵是如此,依然饶有趣味。

《合法副本》,都说它像“爱在”,可能都对话主导的片儿吧,或归为话剧式电影?情景式电影?该都可以。

但细想,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爱在”松弛,无主题,游走式的对谈,你会发现他们全程走下来,聊很多,散发开去。

而“副本”里,作家和古董商的对话,是辩论式的,看似也到一个地点,聊一个话题,但这些话题都没有脱离电影名字所透射的核心辩题:原作与副本的关系,以及追问,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当?

阿巴斯假借两人的对立,向观者抛出问题,抛出问题,抛出问题。

但不给答案。至少不给标准答案。

这不就是哲学的顽劣吗?

全片充斥着围绕原作/副本的观点束。

比如——

以一部电影去讨论原作/副本,这种形式就是个强论据。

电影萌芽成长自摄影,两者本身都是复制的艺术。

电影的原作是什么?拿话剧做比较就很容易理解。

话剧中,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一次成型,受观众反应影响,存在变化,不被存档,从而具备独一性;

电影,演员面对摄像机,表演是多次拼接所得,被胶卷(数字化)记录为影像,也就说,摄像机代替了观众处于在场的位置,而观众得到的,只是复制品。

可说,电影本质是副本,它又引发我们去思考原作/副本的关系,那么就足以证明它作为一种副本是有价值的,且它的价值超越其原作。

又比如—

我们忍不住不断叩问,作家和古董商到底是不是夫妻?

阿巴斯的陷阱,我们跌进虚构世界去探究其中的故事是否为真,别忘了,导演从片名开始就没准备将这个故事伪装成“真迹”啊,它就是赤裸裸副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复制,一场行为实验。

这里,“原作/副本”概念被衍生为“真迹/赝品”,从而去探究复制品的真实性。

还得本雅明,一句话给怼回去,他说,“真实性的观念对于复制品而言(不管是机械复制与否),都毫无意义。”

毫无意义吗?为此,他提出了“此时此地”这个概念,认为原作之所以为原作,并不在于其工艺、形式、承载物或者价值,而是时间与空间的潜在交汇形成的标记点,才赋予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存在,并决定了其历史。

换句话说,复制品,再完美,也不具备“此时此地”,因为它错过了长河中的那个点,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还没完,复制这一行为会贬抑原作的“此时此地”,折损其见证力。

仅此一回的现象不再站得住,神圣性逐渐萎缩,好多人扼腕叹息。这又何必,

人类从手工复制“进步”到机械复制,复制什么时候断过。

只是,艺术品少谈真实性吧。

那么,谈什么?

谈美。

把求真留给科学家和拍卖行,当然还有古董商。

而观者,从价值和真假的胸罩中解脱的各位,就踏踏实实感受那份美就好。

那么,复制品(赝品)还有什么价值?

呼之欲出。

复制技术使复制品多量化,继而广泛传播,它可以在任何场景下供普通人观看,

这赋予复制品同时性。

而原作经受住考验,只有那些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才能在被复制后,依然保有足够美感。

作家谈及那对母子,母亲告诉男孩,这是复制品,真品另在他处,男孩毫不介怀,单是被雕像吸引就足够。

为什么那么些艺术家都想找回童心。

童心不涉功利,既不问真假,也不关心真假背后的道德、法律问题。

光是看,好看,倒看进去了。

那一刻,男孩被感动,千里之外,存放真迹的博物馆里,还有个女孩同时被感动。不止,点点繁星,还有很多人感动,因为复制品。

“原作/副本”不仅限于艺术品,还能衍生到方方面面。衍生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比如人心。

戏里拿婚姻开刀,结局大家都看到了。

情感这个东西,复制起来并不比实物容易。

再比如—

作家在咖啡馆里回答他研究的灵感来源时所谈及的那个故事,对,还是那对母子,其实投射了一组更细思恐极的“原作/副本”。

古董商人和她的孩子,当然不是作家口中的母子,但是却是她们的复制品。

不知道是谁写过,可能是卡尔维诺吧,大概意思就是每到一座城,常常会惊诧地发现,街角独坐的那个老者,就是自己。

什么意思呢?你看那只野狗,和那只野狗,你会觉着很像,行动轨迹相似,习性相似,都会在路过的墙沿撒尿,都会在同一家熟食店门口徘徊,都会在郊野公园干枯河床上奔跑…

如果,你在高点的地儿往下瞭,人类差不多也就野狗尺寸,也很像。

不要怀疑,我们比自己想象得都要无聊,更没特点一些,而且正在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没有特点。

现在的我,比这电影刚拍出来那会儿,要更像仿生人了吧。

无论吃什么,玩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喜怒哀乐什么,有什么自觉了不起的成就有什么自觉苦戚戚到生出些英雄色彩的遭遇,都有人一模一样。

你为万千复制品之一,万千人等着复制你。

所以咖啡馆那场戏,很魔幻现实,老太太是神婆,她说了悄悄话,男人就不是那个男人,女人就不是那个女人,进一家托斯卡纳的咖啡馆,出来时是一家里斯本的咖啡馆,没差别,都是副本。

从基因上讲,人类就是基因复制,基因存储,基因永生的容器。

就一容器要什么五彩斑斓的黑?闹啥呢。

还记得那个古董商的姐夫吗?

作家对其很推崇,猜是真心的。

因为这货是个懒汉、废柴、异类啊。

现代人谁愿意主动成为这种loser呢?

作家在扮演丈夫之前,还没上头,说话还有深度,比如还有句怎么说来着,人类是唯一忘记生命的唯一目标是享乐的生命。

听听这话。

把话夯实点:什么在操控我们的生活,什么在让我们越来越像。

副本。

出版物的机械化复制,信息得以在全球共享,人们获得同时性,沉溺其中,而这恰恰是殖民主义兴起的最大诱因。

而后,殖民主义如九头蛇,改头换面,潜伏在更隐蔽处。

承载信息的媒介转移到手机屏幕上,更快更高更强。

信息革命,革得是谁的命?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趋向何处?

今天,信息变得更聪明,学会投你所好,你变得更聪明了吗?

思考很累,只想做个废柴。

控制从煤气罐泄漏开始,以一只青蛙被温吞水煮熟结束。

复制导致商品被大量生产,人们可以近距离触及,乃至拥有任何所见之物,这是商品主义的技术基础。

消费主义是只鲨鱼,闻着血就杀过来。

神像复制起来费时费力,改去造IP,照方抓药,供起来,万人膜拜。

不能再妄想下去,要不然还是怪基因吧。一下子就能安心。

我猜,阿巴斯没想影射这些,都是过度解读。还是停在爱情上保险,婚姻之长短,男女之异同,扯来扯去,揉来揉去,是大块面团。

倒是说回来,电影解读这件事,也很副本。

一个人写一篇,读来读去,哦原来这么理解,哦原来那么理解,扩散到意识的老家,都在复制他者,或者复制电影的表象之一。

最好,自己琢磨,觉着啥就是啥,啥都没觉着,趴窝就睡。念叨一句:“这电影真不行。”


合法副本Copie conforme(2010)

又名:似是有缘人(港) / 爱情对白(台) / 原样复制 / 原型复制 / 完美仿品 / Certified Copy

上映日期:2010-05-18(戛纳电影节) / 2010-05-19(法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 威廉姆·西梅尔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 阿加特·纳坦松 / 詹纳·贾凯蒂 / 阿德里安·穆尔 / 安杰洛·巴尔巴加洛 / 安德烈亚·劳伦齐 / 菲利波·特罗亚诺 / 曼努埃拉·巴尔西梅利 /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Caroline Eliacheff/Massoumeh Lahidji

合法副本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