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师生关系、成长教育为主题的电影,初看之下颇有死亡诗社的相似感,但孩童与成年人的成长注定不尽相同。

在一开头的群像塑造上,孩子们以童真和调皮到近乎疯狂的情状来展现其被发配“塘底”的原始之罪。对老师恶作剧、上课打打闹闹,这些举动在世界上任何儿童群体身上都有所展露,因此观影过程中我无数次想到童年回忆里那些相似的面孔。影片介绍到有些孩子是孤儿或是父母缺乏管教能力,因此集中到这里进行教育,实际上暴露了两方面问题:偏见与匮乏。孤儿注定叛逆,调皮等同堕落,无数成年人的欲加之罪在孩子的教育上显现,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如今不提倡的惩罚制度的弊害。

马修老师代表新式的教育之光,说是新式,在我看来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然教育并不能实现完美演绎,莫朗杰和转学生就是两个典型的正反方向。一个被音乐沐浴成为明星,一个点燃了校园成为撒旦。从结局来看,孩子是盖棺定论的,但其深层的因果逻辑错综复杂且绝无二元之分,善与恶只是个人选择,而非永恒属性,然而一旦做出选择必然付出代价。

破坏就是罪恶吗?反叛必定要惩戒吗?孩子的创造力往往隐伏于其不为社会认可的背面,却注定为社会所规训,学校愈发趋同于监狱,正如教育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所侵占。在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又陷入陈旧的轮回,人人都追求人性自由,而人人都逐渐去人性化。

全片以唱诗班的节奏娓娓道来,孩子们折纸飞机为老师告别,最后一幕孩子跑向马修老师,终于找到了他在星期六来到的父亲,给这部影片笼罩了丝丝缕缕的希望与念想。我想它并不是要批判什么,也绝非期望什么,马修老师渴望追梦,最后也只能默默无闻当一个音乐老师,可他的短暂人生里,曾如此热忱地爱过60个孩子,在无数人的人生里存在,且曾经存在过。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2004)

又名:歌声伴我心(港) / 唱诗班男孩 / The Chorus

上映日期:2004-10-16(中国大陆) / 2021(中国大陆重映) / 2004-03-17(法国)片长:97分钟

主演:热拉尔·朱尼奥 Gérard Jugnot/弗朗索瓦·贝莱昂 François Berléand/凯德·麦拉德 Kad Merad/让-保罗·博奈雷 Jean-Paul Bonnaire/玛丽·布奈尔 Marie Bunel/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Jean-Baptiste Maunier/马科森斯·珀林 Maxence Perrin/格雷戈里·加迪诺尔 Grégory Gatignol/托马斯·布伦门塔尔 Thomas Blumenthal/西里尔·伯尔尼科特 Cyril Bernicot/西蒙·法戈特 Simon Fargeot/泰奥杜尔·卡雷-卡赛尼 Théodule Carré-Cassaigne/菲利普·杜·詹纳兰德 Philippe du Janerand/埃里克·德斯玛莱茨 Erick Desmarestz/狄迪尔·弗拉蒙 Didier Flamand/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Christophe Barratier编剧:乔治·沙普罗 Georges Chaperot/勒·惠勒 René Wheeler/Noël-Noël/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Christophe Barratier/Philippe Lopes-Curval

放牛班的春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