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电影,终归是在造就的一些经典场景中,因为引发了大众的共鸣,从而被深刻的记住的。在这部电影中,相信站在大门旁翘首企盼的“星期六”,塔楼上飞出的送别纸飞机,挥舞着的小手们,带上全部身家去追赶马修先生的小小身影…无一不是让观众泪目,动容的经典镜头。

利用这些镜头,导演聪明又不动声色的将看客们带到了他的戏剧背景世界中——一个在二战后,经济等待复苏的法国…贫穷的大众,失去父母的孤儿…在这个所有音乐和艺术都在为吃饱肚子让道的年代里,那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坚守着心中对艺术的热爱,把最美的乐符,谱写进那些并不平整的稚嫩内心中。在破败灰暗的背景中,童声合唱犹如一道圣洁的光,照进那黑暗的幽居地下的集体宿舍里…从此,有人因为这束光,找到甚至改写了本来暗淡人生的方向。哦,这是多么难得且珍贵,高尚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啊。

可惜,我是一个视角永远特别的人,让我记忆深刻的镜头,却是校长解雇马修先生的那场戏。在校长解雇完马修先生后,音乐家终于卸下包袱去和他曾经的上司“坦白”内心真实的想法的那一刻,这个“恶劣”的上司爆发了,他失控的嘲笑着自己下属的梦想,甚至失控到在嘲笑别人时连自己都一起贬低了。所以“音乐家”震惊到说出来“你疯了吗???”。。。这是使整个故事到达最高潮,且引发转折的无可取缔的一场戏。个人认为,这也是全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戏。导演在这里聪明的让这场冲突,将群众的情绪拉满,然后在塔楼的拐角处,决堤~

可是这世间有多少人注意到,那夺门而出的背影身后,那个跌落在整个戏剧环境中,最具权威,最高位置的那个座位里,扶额的身形。

角色,在电影艺术中,永远是脸谱化的。导演在短短的2个小时之内,需要展现完所有的戏剧冲突,那么配角永远是要给主角的光环让路的。尤其是引发戏剧冲突的反派,他的性格不可以太丰满,因为他要“纯粹的作恶”;他在故事中的镜头甚至不能更完整,不能完整到让观众有时间去思考,他行“恶”的动机是什么。换句话来讲,他经历过什么,才会让他如此作为。这,是沉浸在电影中的看客,在这里完全不可思考的内容,而你唯一要记住的,那就是“校长这个坏人,虐待可怜的孩子们,他简直是马修先生的完全对照组,整个完完整整的站在了善良的反面。他就如同那黑暗破败的校舍一样,让孩子们失去看到光,失去享受森立里自由呼吸的权利,失去得到救赎的机会,所有人,都要生活在他的威压之下…看吧,他是一个多么恶劣多么坏的人啊…所以他配得到他的结果,被开除,滚蛋!”

如果你是一个二十多岁,甚至不满二十的看客,我想你这样理解这个角色,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导演其实也就想你这样去认识这个角色,以助于他完美的讲完整个故事。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作为有血有肉活了三十多年快四十年,这世界也看了大半的一个人。我想说,这世界上坏到纯粹的人,真的屈指可数。想想和校长一起寄住在学校里他的“女儿们”,他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家?给学生们洗澡的经费被偷了,买不起煤,动用校长的“私房”,居然是木头劈柴!!!木头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木头是自己变成劈柴的吗?完全不知道劈柴存在的“音乐家”,有可能是动用自己私权的校长指使下属为他服务劈的吗?如果校长动过学校的经费,为什么不给自己买点煤?作为看客们你们又有多少人亲自劈过木头,去森林里收集过木头?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归到我文章最初提到的,那个一切都在等待复苏,精神文明在给胃袋子让道的时代,作为一个机构的运营者,身兼数职,“代课教师”,“会计出纳”,为学校捉襟见肘的经费操心,去争取更多的资金还要应付资助者们的检查,同时还要随时应付学校里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做出改变,做出成绩,让上司脸上有光,得到升职加薪的小小机会,在我看来同样实属渺茫,且风险极大。一个人在物质贫困且工作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就如同校长本人自己说的“不出错”就已经很难了。毕竟面对不可控因素太多的情况,维持正常的运营秩序,就已经非常艰难了。简化办事流程,增强员工执行力,在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企业控制成本的最好方式。所以“找麻烦”的音乐家马修先生,真的是让校长大人心力憔悴。

可是的可是!校长在这中间,还是给与过马修支持的。先不论校长是纯粹的出于个人目的,还是其他,我们都知道,在电影文学中,每一句台词都因为时间的局限性而如此宝贵,所以我们再来看看校长大人其他的台词,以及那个中途被人诟病的强行转换。

“马修先生,您就如同其他新来的教师一样,充满同情和怜悯,但是时间会告诉你他们恶劣到无法救药。。。”那么请问,校长他是从未从“新来的”这个角色开始过的吗?答案非常显而易见,他说的话就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从马修老师到达当天离开的另一位教师,和他那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可以知道,我们完全不应该且如此草率的判定校长从最初就是如此“恶劣”的对待这些孩子们的。甚至我就想直白的认定,校长曾经也是一个不输马修先生的好人,所以音乐和体育运动给学生们带来的改变,甚至重新让他点燃了“做回好人”的希望。直到…

“丢失运营经费”“可能杀了他前任教师的学生”…见微知著,从“囤积木头”的行为,个人认为丢失经费致使用煤,烧火做饭这些能源紧张的情况,可能根本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而各种教师的受伤,也让这个“高压工作”的校长先生时刻精神紧张。音乐家马修先生台词里也有过相关的阐述,第一夜“他害怕这些学生,他害怕他们会迫害他,”“但是他想保持他的权威”,所以,所以这些为什么不可能同样是校长先生的内心独白呢?

设身处地的想下,如果我是一个,每天对着一群教不会的学生,同时还可能随时受到他们的攻击,受伤甚至被杀;此外还要想方设法要为学校搞到各种经费,如果经费不足也要想到可以撑过去的办法;如此辛苦却也只有微薄的薪水,不足以给自己的女儿另外租住房子,只能和这一群混小子们挤在一起…

谁曾经没有梦想,你我都是一把年纪了都还在做个破学监!!做这种倒霉的穷鬼老师!!!谁不想做个好人!!!

这,才是内心真正的呐喊吧。

可是,谁在意呢?重要吗?重要的是,学校烧毁了,他的升职加薪不仅没了,甚至他的倒霉工作也要丢了。我相信各位不会天真到去相信,一个老师和一个杂工就能把校长赶走。真正让校长失去工作的,就是校舍起火被烧毁。这种不动产很有可能就是伯爵夫人的产业,就如同现今企业里作为管理和运营的层级,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要背锅的。之所以电影用上级查到校长虐待学生们将其开除。我想这里一大部分也是考虑到,电影的儿童受众群体的心智理解力,好比童话故事里公主嫁王子,恶人有恶报,这个故事就可以完结了。

所以全片看下来,最触动我的,就是这些艺术家们,有时候用看似最美好,最纯洁的手段,去把市井小人物的命运简单粗暴的分善恶。你看我想给你看里面的真善美,你就看真善美就好了,什么生活的心酸无奈都不重要,要讨论心酸无奈,角色丰满你看什么电影呢?大街是多的是,是吧,是吗?

综上所述,我只想感叹一句:好可怜的反派,好可怜的校长~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2004)

又名:歌声伴我心(港) / 唱诗班男孩 / The Chorus

上映日期:2004-10-16(中国大陆) / 2021(中国大陆重映) / 2004-03-17(法国)片长:97分钟

主演: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 热拉尔·朱尼奥 / 弗朗索瓦·贝莱昂 / 凯德·麦拉德 / 让-保罗·博奈雷 / 雅克·贝汉 / 玛丽·布奈尔 / 马克桑斯·贝汉 / 格雷戈里·加迪诺尔 / 托马斯·布伦门塔尔 / 西里尔·伯尔尼科特 / 西蒙·法戈特 / 泰奥杜尔·卡雷-卡赛尼 / 菲利普·杜·詹纳兰德 / 埃里克·德斯玛莱茨 / 狄迪尔·弗拉蒙 / Carole Weiss /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哈蒂 / 编剧:乔治·沙普罗 Georges Chaperot/勒·惠勒 René Wheeler/Noël-Noël/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Christophe Barratier/Philippe Lopes-Curval

放牛班的春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