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2出品的DVD,在学校的影像资料室里找到的。67分钟的《东》,附加的内容确是足有100多分钟的《小贾回家》,是个外国人拍的关于贾樟柯的纪录片。

于是等于同时看了两位艺术家的自述电影。

他们都是我认为态度诚恳,端正,勤勉的艺术家,并且都敏锐,甚至机灵,还多少都有点匪气。乐于把握时代,热爱人。有表达的欲望,一个用画笔,一个用电影。这些当然没语言来的直接,却比语言完整。两个人说话都多少有些支支吾吾的,略奇怪的断句方式,就感得到,谁在表达深切的东西的时候,在企图描述真实的时候都有的,话语行进中,一个词出现了,经常捅出大词,企图包容,但还是不够完整啊,不是原本的那样。于是就犹疑,模糊了。说话像抽丝,表达的欲望却要一下次倒出一团火。正是因为这火烧屁股,才不停的狂奔着追自由,在创造中找出逃。

自由,两个人都提起。给自己也给别人自由(刘小东用了 “尊严”),是他们艺术的价值。陈可辛也说过类似的,一切就是为了更自由。深以为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刘小东说,艺术家可能是和平年代最自由的职业,(我对它的妄想是有理由的),但是真的从事了这个职业,却有很多痛苦焦虑,(我对它的畏惧是有理由的)。刘小东说也许比其他的职业更痛苦,因为太自由了,完全没有好坏的标准,没有结束和完成的概念。这个不很认同,所有职业都会深陷在各自的深井中,钻的越深便越暗。倒证明刘小东已足够自由,因为他已至少不再感到“标准”。

那个没有职业,不必谋生的时代还没有到来,那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不知道那个时代的到来会不会是尽头?

《东》,一开始我就自问,这是真的纪录片还是电影,倾向于后者吧。刘一张嘴说话,我就心里一咯噔,不太自然啊。像是刘小东自己要一个表达的机会,这人比我想象的纠结,他眉头锁的紧,不停让我想起创作焦虑这样的词,第一次有这个概念是看Pollock的传记留下的。刘小东响亮的“操”!到一下子感到他是在和贾交流,而不是摄像机。生命力和身体,比较打动我的画面,还是他作画,大笔涂抹着油彩,我很向往那摩擦力。他描绘蹲着的韩三明,民工典型的蓝色高腰裤衩子;以及刘小东穿着萤光绿的拖鞋,抹出几朵姑娘白裙子上粉色的大花。

还是喜欢贾,瞪着他一双泡泡眼,(这人长的挺像小动物的)确是十足的慧眼,比如王宏伟和他是表演课上最烂的学生,但是小武演的多好,多传神!他对人的情感,对生活的敏锐,我每看他的作品,即使不爱不释手,也总有觉得有万分灵光的地方。以前一个朋友说不怎么明白他的电影,我还很不解,现在觉得如我这般偏爱,可能还是与城镇和农村生活经历有关。

《小贾回家》开始是贾在公司布置工作,胡子渣渣的跑了一天财务公关,然后完全家庭式的和同事围桌吃饭,灶台前晃过的果然是韩三明。然后贾回到汾阳老家,对着镜头回忆童年,少年,当然也是谈电影。有几个细节很有趣,贾在无数次路过的墙根下坐下,说我小时候没事就在这看人,做东张西望状,一脸傻乐,一下子,这个人就变回小男孩的模样。他的童年还在他的身体里,虽然中年人的小肚子已经隆起了,他的语气神情尤其有孩子的特色:他说废弃的工厂,特别伤感,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或者:感到命运,比如初中毕业,有的同学去当了士兵,有的当了流氓(表情很认真,二者完全是并列关系)。

他对人的关怀,表达人的困难的执着。他相信他人真实存在,这便是爱。并且关注人绝不可能脱离的时代背景,但那只是作为人不得不面对,笼罩他的生存背景而存在。所以虽然他对变革的中国把握得特别生动,却并不在于批判政治,而在于展现人。

市场经济在字幕里直接被翻译成了资本主义。

他在街上遇见小学同学,老邻居,一下子变成了山西话,乡亲们表示亲切,说话间握手是不分来的,场面真跟我偶尔回老家一模一样。回想起有一次我爸用老家的方言叫:大叔(xu),城里呆久了,发音不伦不类,长久的沦为我妈的笑料。这是插叙了。

贾仍在前行,我毫不怀疑。他同样准确的意识到年轻一代的状况,孤独,无集体,现代通讯的缓解和恶化,(听起来老套了,并不是谁都能展示出的)说话间他接了两个电话。他坐在面包车的后座上,赶往机场,边抽烟边不停的说想法,颠簸中他从后座里弹起。这些妙处都只有在记录里有,很想买个DV玩玩。

真是越是忙的时候,越想唠叨个没完的。

(2006)

又名:Dong

上映日期:2006-11-18(中国香港) / 2006-09-05(威尼斯电影节)片长:66分钟

主演:刘小东 / 

导演:贾樟柯 / 编剧:贾樟柯 Zhangke Jia

东相关影评

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