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几个印象深刻的老师,在记忆里,可能一个闪回。

ta正视你眼睛的目光,激扬文字的神情,抓狂暴躁的动作,作死不休的嘴脸,历历涌来,流光容易,去之不回。

感激的,刻骨铭心;厌恶的,我没空理你。
讲好老师的故事不乏精品。作品一度流行,是因为这个永恒的母题谁都绕不过去;观众一度热衷,可能是缺什么补什么。
温暖如《放牛班的春天》,激昂如《死亡诗社》,通透如《心灵捕手》,亲切如《垫底辣妹》,灿烂如《自由作家》,甚至颓丧如《超脱》,隐喻如《浪潮》,总归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算有个结局。

这次不一样。

原题“Entre les murs”,《墙壁之间》,教室的墙壁间。
不得不说影如其名,外景少得可怜,十分的日常+群像。
学生嘴上安了炸药包,分分钟瞄着老师开炮
关于浪费时间,班主任兼法语老师如是说。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老师竟然没说这句话。

本来这种话听听就得了。
然而学生如是反驳。

真的吗,这个问题真的值得讨论吗?
真的,没有问题不值得讨论。
这里的学生是这样的,你错了,我要纠正;我不同意你说的,我就要反对。
那么问题来了,有谁会同意除自己以外的人说的话呢?
于是每节课上得跟赶集一样,班主任像个卖菜的。
要介绍自己的菜。这个词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用法要分语境;

还要保证自己的菜价不被践踏。
你们要交作业,不行一定要交,就是个自我介绍这么难吗;

你刚才不应该这么跟我说话,你要跟我道歉,你一定要跟我道歉。

在这些漫长而琐碎的扯皮中,你会惊人地发现,师生双方都是一本正经地,没有胡说八道。老师坚持本职地授课,尤其学生也没有胡搅蛮缠,他们发自本心地不同意、不认可,然后可能不管秩序、不先举手地讲自己的疑问和意见脱口而出。

电影延长生命是真的,毕竟这种课堂我们真的体验不到。
谁不希望当代表权威的一方说话时,公然怼回去呢。我管你说得对不对。当然我是真不知道你说得对不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上学期是个乖宝宝,这学期想当个有聊的人
然后这个姑娘就做到了。

昆芭,那个拒绝在课上读一段的女生。
(“读一段”简直是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福利了,没让你背一段,没让你演讲辩论,也没让你阅读理解。)
被要求读的是《安妮日记》的片段,另一个同学读的过程中,班内少有的安静,不知道出于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被少女安妮纤细的文笔触碰。短暂的缄默竟然成就永恒的美好。
昆芭下课就被留下了,老师在她的家长联络本上记录了这次事件。
询问原因——这个假期发生了什么事吗?到底怎么了?上学期我们明明相处得很愉快,你上课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这学期你也不预习,也不看书,这是怎么了。

回答是我不能总当个无聊的小姑娘。
叛逆,反抗,高傲,打破常规,蔑视权威,固然是带有浓烈浪漫色彩的词,尤其被自诩万能的知道分子,还是处在青春期的知道分子所推崇。
所以会有不喜欢哪个老师就会放弃那门课的事情发生,这是手无寸铁的人唯一有能力做的事情。
我杀不了你是吧,我自杀,我溅你身上血,我吓死你。
可是一个真正酷、有聊、有趣的人,难道不是不管别人觉得我是否无聊,我都内心温柔、步伐坚定的人吗?
我心里没有光,才需要别人的目光。长久的、仰视的、艳羡的。
你以为只有学生不想上课吗,老师也不想上班啊
昆芭为了要回家长联络本,忍辱负重般勉为其难地按照老师教的,一字一句地道了歉。

拿回家长联络本,刚踏出教室门口,就反口,“我才没有对不起你”。

于是他踢倒了自己的椅子,是那种又生气又无奈又无力地踢,所以椅子没有什么损耗。下一秒,自己踢倒的椅子,还要自己扶起来。

另一个老师的情绪大爆发,是在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对着其他老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抱怨和学生的劣迹斑斑。由怒极地爆吼到不成句地碎碎念,再到完全冷静。

全程,其他老师,没有一个人开口附和或劝解,他们各自在原来的位置上,坐着或者站着,全神贯注地、惺惺相惜地看着他,听着他,仿佛看着听着曾经的自己,让他发泄出来就好了,因为道理他都懂,该教的东西还是要教,该做的努力做不到也还是要付出。
就是因为在乎,才被气飞了不是吗?

发泄完毕,另一个老师走过来,走吧我们出去走走。
生而不同,长的过程也不同
这个班级像一碗杂烩粥。

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班级,有来自马里的黑人后裔,有来自摩洛哥的阿拉伯后裔,有来自亚洲的亚裔华人。
太难了,集体本来就是个不易融入,实则不必融入的地方。要这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年融入他国,真的太难了。

亚裔学生卫的形象,像极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规中矩,谦逊友好,不善交流,数学好。

(看到初三的学生还说,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两边之和,我仿佛有点儿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我们数学好了。)

阿拉伯裔昆芭在道歉事件后,专门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尊重是互相的,你在课上让我朗读,是不尊重我的行为,以后我不再跟你说话了。

不得不说,这类奇怪的原则,很多人都有,以为对方是针对你,其实他针对所有人。当然后来不说话的flag倒得很响。
黑人后裔苏莱曼,他的哥哥和妈妈来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对两个家人说,苏莱曼迟到旷课早退,甚至有时上学不带书包,不会说法语的妈妈全程需要哥哥翻译.。

你只能做好自己的事
学生间没有更激烈的冲突,他们在面对老师的时候,自成统一战线。
当苏莱曼挑衅老师时,那几个平时最爱反驳的同学,是最先制止他的,因为他们和苏莱曼一样,十分清楚违反校规的后果,是被遣返。

而少年心性不是弹簧,是易折的钢。苏莱曼不仅不接受同学们的好意,反而火上浇油般在老师和同学直接肢体的阻拦下,冲出了教室,争执中书包砸中了昆芭的眉弓。
全班同学在校园里围成一圈,和老师争论要苏莱曼留下来。

眉弓缝针的昆芭对老师说,受伤不重要,苏莱曼被开除的话真的会被遣返的。

而班主任老师呢,面对学生,寸步不退地强调,苏莱曼的错误不容你们决定,他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
面对其他老师,他努力反思怎么会愈演愈烈成当下的局面,在惩罚和宽容的两难中摇摆,可是纪律委员会的即将判断已成必然。

其他老师明白班主任的两难,下面这段话更加让这次开除变得合理。当然合理性与莫名其妙的歉疚感无关。


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老师让学生说一两件学到的知识,课堂难得的轻松活跃。
课后,一个女生在其他同学都离开教室之后,站在讲桌边,对老师说:我什么都没学会。这个学期我什么都没学会。

她那忧伤的眼神,估计把对面这颗师心都看碎了。
想吐槽这个伪纪录片的摇晃镜头,看了一眼演职员表后放弃了
主演弗朗索瓦·贝高多,那个班主任老师兼法语老师,在戏里也叫弗朗索瓦。他同时是《墙壁之间》的原著作者和这部电影的编剧,小说畅销,电影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一上来的面部特写我以为是高中生,奔四的年纪丝毫没有油腻的痕迹,有孤寂温柔的文人气质。

他做过多年法语老师,字里行间难免有自己的经验,戏中的班主任态度疏离,永远保持微笑,但从不轻易开心。
保持着遥远的距离,以便自己被生和情绪所伤;并非冷漠,否则也不能为了学生去争取不被开除,也不能为学生说什么都没学到而感伤失落。
当学生在课上问他是不是喜欢男人的时候,不由对这个学生心生敬佩,一是敢于问老师如此隐私的问题,二是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如此日常得没有主线,群像得少有高潮,就像是个每天都会发生在学校里的事一样,上学放学,老师开会,作业考试。
然而如此细碎的剧情是冰山一角,青春时代的学生,异国而来的移民,坚持本职的老师,无从合理的教育制度,多线矛盾交织在墙壁之间,让人觉得根本没有出路。

事实上,导演劳伦·冈泰也没有给观众以出路,他抓来这间教室,摆在观众面前。
看清楚了,这些是学生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体制的问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也有说映射法国社会,我不懂法国社会,我选择闭嘴。)
他没有解决问题,因为他也解决不了。他只是个电影导演,他只是个问题的搬运工。

毕竟有些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它永远正在被解决。

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2008)

又名:课室风云(港) / 我和我的小鬼们(台) / 问题课堂 / 初中课堂 / 围墙以內 / 高中课堂 / The Class

上映日期:2008-09-24(法国)片长:128分钟

主演:François Bégaudeau/Agame Malembo-Emene/Angélica Sancio/Arthur Fogel

导演:劳伦·冈泰 Laurent Cantet编剧:François Bégaudeau/罗宾·坎皮略 Robin Campillo/劳伦·冈泰 Laurent Cantet

墙壁之间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