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一直被欺骗的,不是母亲,而是儿子。
儿子是一厢情愿的:直到母亲去世,他都认为母亲挚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厌恶联邦德国的腐朽气息,承受不起东德并入西德的打击,所以他要在家里伪造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东德,来保护母亲脆弱的心脏。
儿子在影片开头处介绍,自父亲叛逃西德以后,母亲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这种关系与性无关,母亲把她的许多精力都给了孩子们和社会主义生活。母亲是为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主义进步推动者。”
实则恰恰相反,当年父亲叛逃进入西德,是与母亲的共同决定。原本的计划是母亲在三天后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西德与父亲团聚,但是母亲没有赴约。
经过八周的恍惚,母亲决定留在东德,她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亲是因为受到一个西德女人的诱惑没有归来,背叛了家庭。随后,她以超乎寻常地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作为一位教师尽心教育学生,还参与了“反对颜色鲜艳的孕妇装、反对发给妇女三角内裤”等活动。母亲的投入获得了回报,她受到党的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可以穿得体体面面去参加国家大会。父亲到西德以后苦苦等待消息,一直给妻子、孩子写信。这些信母亲都收到了,但她把它们藏在壁橱后面,直到十年后被女儿撬出来,连信封都没有拆开过。
母亲的身体稍有恢复后,可以跟着孩子们郊游。回忆往事时,她向孩子们坦白,并不存在所谓的西德女人,决定与父亲一起前往西德,是因为父亲没有入党,在工作中受到排挤,非常痛苦。至于为什么没有带孩子们与父亲团聚,母亲给出理由是: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过境,孩子很可能在边境被扣下,并且要等几年才能拿到签证。
等几年才能拿到签证,并不代表永远拿不到,但母亲显然没有做过要拿签证的尝试。
母亲的形象很值得玩味。作为一位妻子,她当然关心丈夫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位母亲,她也想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她是一位在社会主义祖国长大的母亲,对恐惧的感觉十分熟悉,在决定离开时,恐惧再一次支配了她——海关有可能将孩子们扣在东德。她恐惧,她不能接受这种可能。因此,为了不离开孩子,她决定与丈夫分离。
但她的丈夫毕竟叛逃了,为了在东德生活下去,她不得不开始自保。首先是与丈夫做出切割,编造出一个充满诱惑的西德女人——看哪,他只是个在情欲面前软弱的男人,并没有要背叛国家的意思。然后,为了自己站稳脚跟、保护孩子,她开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活以获得组织的认可,她写起报告来,反对花哨的孕妇装、反对三角内裤——这算哪门子的参政议政呀?
她做的很好。她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却把他的信藏得严严实实,甚至没有打开过。即便日后被搜出来,这样也能撇清一些的。她得到表彰、受到尊敬,两个孩子并没有因为父亲叛逃受到歧视,都平安地长大了。
代价是:她心爱的儿子从来不懂她。
母亲的诸多恐惧和考虑,都是秘密的,她从来没有向子女提起过。这导致儿子以为母亲是一个遭到丈夫背叛的、热心社会主义事业的脆弱女性。他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覆灭对母亲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即便在母亲回忆起父亲叛逃真相后心脏病再次发作,他也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丈夫和子女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甚至还录制了最后一盘虚假的录影带,要完成母亲最后的“心愿”——西德人民要从资本主义中解放出来,他们纷纷翻越柏林墙,奔向母亲的社会主义祖国。
录影带以东德人民翻过柏林墙欢呼着涌向西德的画面结束,只不过这一画面颇为讽刺地被用来表达完全相反的含义。
母亲其实已经知道了两德重新统一的真相,但她没有说出来,只是安静地观看着儿子录制的假新闻,慈爱地望着他。
儿子也回头望向母亲,一如年幼时站在美丽干练的母亲身边,依恋地望向她。他以为自己瞒住了母亲、保护了母亲,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三天后,母亲去世了,带着这个最后的秘密,就像十年来带着“嫁给社会主义祖国”的秘密一样。

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2003)

又名:快乐的谎言(港) / 再见,列宁!(台) / 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 / Goodbye Lenin!

上映日期:2003-02-09(柏林电影节) / 2003-02-13(德国)片长:121分钟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 / 卡特琳·萨斯 / 丘尔潘·哈马托娃 / 弗洛里安·卢卡斯 / 亚历山大·拜尔 /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 编剧:贝恩德·里希坦伯格 Bernd Lichtenberg/沃尔夫冈·贝克 Wolfgang Becker

再见列宁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