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个大导演,那么拍出这个片子或者漫威大片哪个会让我骄傲呢,我想是前者。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很美式的公路片,但蕴含了大量欧洲电影和日本电影经常带给我的孤独和疏离感,翻了一下豆瓣,果然导演是克制的德国人。像个有很多生活阅历的成年人那样,我给这部电影打了4星。
回到剧作上,编剧真的很有耐性,丝毫不着急的慢慢展开故事,慢慢推进,慢慢解释疑问,再慢慢的收尾;我也很有耐心的一点点等待问题的答案,破天荒的没有提前去看剧情简介和豆瓣短评。从主角哥被发现开始,编剧就埋下一个疑问:主角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这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婚姻为什么破裂,他为什么抛妻弃子远走高飞。很显然,配角弟也很好奇这些答案,但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我能看到亲情的温度,他照顾哥哥的情绪,一点点引导他,满足他的需求,虽然好奇但不急于知道答案;或许亲情就是这样:就算你再不堪,你也是我的家人。
随着主角哥回归人类社会,另一条亲情线也登场了,就是主角哥和他8岁的儿子。哥弟俩的对话中,有一段我记得很清:“4年很长吗?”“对小孩子是这样的,这是他一半的人生。”陪伴是多么珍贵,主角哥错过了儿子一半的人生,他当然想补救。这条线一直贯穿到结尾,从他尝试让儿子接受自己,到带着儿子去找珍妮(他前妻);这条线能看到父子相处的可爱之处,主角哥虽然已经阔别人类社会已久,但是爱这种东西还是在他身上。
两人决定去找珍妮,一直到这里,影片过半编剧都没有向观众解释开头的那几个问题,而此时在我这里那几个的问题的答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我更想看他们的行进。像是没什么戏剧性那样,主角哥就找到了珍妮,没有错过,没有误会,没有遗憾,就是很自然的找到了;第二次他终于鼓起勇气讲述了一切,戏里向珍妮讲述,也是在向观众解释;我们终于得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原来是扭曲了的人和爱情。
我不知道编剧是看透了爱情和人性本质的悲情主义者,还是深受其苦不能自拔的痴情人士,抑或是看透本质但依然相信爱情的豁达人;不管是哪样,他在这里所讲述的爱情绝对是束缚的、残酷的、赤裸的、自私的、异化的、孤独的、直指人性的。我很唏嘘,又很理解,像个40岁的成年人那样。
“文德森深知通入陌生人灵魂的道路,这需要犀利,也需要朴实。”这句豆瓣短评我将它摘抄下来,因为描述的实在精准,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他在解释男女关系的时候实在犀利到不怕见血,而他在表达人的迷失和孤独时又那么的朴实,让我不禁去共情甚至心疼,导演很有能耐。
其实这部片子里真的藏着好多好多东西,德州巴黎,德州巴黎,可爱又华丽的意象,就像梦中的巴黎,永不能到达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