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实地面对自己,这部片子在我心里只值三星:故事本身太过平淡,尽管装进了看似孤独缤纷的架构。

导演审美依旧在线(才知道我最喜欢的柏林苍穹下也是他的作品,他还是比较适合浪漫主义式无剧情的叙述),无论是色彩的选择、公路上的每一帧取景。

永不能起飞的飞机、物理上的隔阂(道路、窗户)设置独具匠心,但祖父母的设置令人不知所云。并非不能理解其想要表达的Travis对出生地、时髦女人想象(父母关系)的追寻,但是表达方式过于浅显且难以引起人的共情(评论有说是男性视角的傲慢自大,也是不错的切入点,一部好电影应该写出人性能令人为之共情)。

两个半小时如坐针毡,我错以为是自己的问题,看了评论发现好像不是这样(节奏调度太差)。全片最调动我情绪的就是两人第一次隔着玻璃见面那没说完的话,也就是电影封面那温暖而迷幻的色彩,衬得玻璃这边的孤独格外冷清。私以为第二次见面是巨大的败笔:第一是故事情节叙述的不平衡;第二就是说得太多演得太少,失去了视听语言的精髓,也令前文两个小时梦幻而孤寂的铺垫一下倒塌。

其实开头还令人颇有兴趣,让我想起Tender Mercies,以为也是从人生的某一角叙述完这个在沙漠里行走的、谜一般男人的故事。只是故事剧情设置太过乏味,可以说并没有超出意料之外的转折。如果说每一个场景都应该含有价值的转换,那么从Travis突然开始和Walt说话时就变得平淡,两次看镜子的隐喻也并没有在后文很好的表现(我开始以为他是自卑,又或是无法面对自己,到了影片末尾才发现原来是无法面对自己作为人的一切,那么他为什么终于接受了兄弟的帮助?没有任何理由与逻辑,就开始说话:你听说过德州巴黎吗?引入过于刻意,丧失了场景内在的逻辑连贯性)。

前两个小时能支撑着我看下去的就是:Walt真的很有担当,对Travis也非常好(完美的兄弟、丈夫、父亲)。看这对温柔的夫妻和可爱的孩子是一种幸福,但仍然蒙着一种理想主义的面纱。如果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孩子会这么轻易地接受他吗?(即使他的父母已经如此开明、善于教导)在养育自己到大的完美父亲Walt和突然出现的Travis之间,他为什么不理性地做出了这个选择,甚至没有任何犹豫与徘徊?只是因为血浓于水?并不真实的人性。导演提出的唯一问题就是Anne作为母亲对失去孩子的惶恐,但这也只是无限的冲突现实中的一个微小的点。以此观之,全片只有Travis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看到中间其实我微妙地觉得,Hunter不愧是他的儿子,和他一样游离在世界之外,滔滔不绝地说着他的宇宙理论),其他人现实却又没有那么现实,Walt和Anne对他有求百应、Hunter在重新看完影片后就接受了他、Jane经受控制仍然爱着他(听谁的声音都像他的大情圣,我愿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颇有种“男主中心主义”的感觉。这种情节只会让人对Travis更加反感,而不是他身上的某些品质可以唤起人的共鸣,让人觉得即使他做错了,这也是每个人都会犯下的错误(而Tender Mercies在这个点上做得很好)。

如论该片的开放式结局,其实也值得商榷。本片中男主从头到尾其实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剧情设置上最大的问题。结尾他仍然开着车寂寞地寻觅着永远无法找到的德州巴黎,清冷的绿色灯光下,他离团聚的母子如此遥远。这算是开放式结局吗?父子关系真的如麦基在故事中所说的解决了吗?我看并非如此。Hunter对他的接受透着刻意与童真,经不起现实的任何考究。


德州巴黎Paris, Texas(1984)

又名:巴黎,德州(台) /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 德克萨斯,巴黎

上映日期:1984-05-14(戛纳电影节) / 1984-09-14(法国)片长:145分钟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奥萝尔·克莱芒 Aurore Clément/亨特·卡森 Hunter Carson/伯恩哈德·维基 Bernhard Wicki/萨姆·贝瑞 Sam Berry/Claresie Mobley/维娃 Viva/Edward Fayton/Socorro Valdez/汤姆·法雷尔 Tom Farrell/约翰·劳瑞 John Lurie

导演: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编剧:Sam Shepard/L.M. Kit Carson

德州巴黎相关影评

NF
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