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姜文《太阳照常升起》,心中泛起一种复杂的感觉:不想说它是坏的,却说不出它的好来。只是分外可惜:那么漂亮、流畅、新鲜、饱满的镜头语言白白地浪费在一个贫弱、混乱、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故事里。这个影片最大的败笔,是故事根本没讲好,不成立,因而不知所云。不要躲进现代主义的盾牌后:虚幻作品恰恰有故事内部严密的逻辑,故事内部的逻辑是自足的,如此人们才能接受它,它甚至比真实更讲究真实性。看看卡夫卡就明白了。而更为荒谬的是,影片既然每一节打上了“1976年秋”之类的历史印记,却又回避1976年的时代政治、日常生活常识,拥有那个尚未久远的年代记忆的人们怎能自欺欺人地接受导演赋予的故事?不要归咎于观众的理解力,而应当反省导演的表达力。姜文的镜头语言奔放而浪漫,意象富有浓厚的诗意,可惜连缀它们的故事逻辑过于混乱了。和张艺谋一样,中国导演们似乎堕入了叙事能力贫弱的怪圈,这几乎成了一个不治之症。

想起前不久看的西班牙电影《露西亚的情人》,非常复杂地讲述一个故事,镜头鲜活而富表现力,观众一路解谜,最后还是能将所有线索收归完整,让人享受到解谜的乐趣。《太阳照常升起》貌似解谜,其实谜题蹩脚,导演自己都绕进了谜中,遑论解谜。感觉西班牙人特别擅长巴洛克式的讲述,典型莫过于阿莫多瓦,一部电影可让好莱坞拍出十部来。但中国内地导演鲜有如此能力,朱文的《巫山云雨》、海外导演王颖的《喜福会》、王家卫的一些片子颇类,但仍无法比肩。恐怕中国人的逻辑,还是擅长比较平面、单纯的线索叙事,“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信乎!

昨晚在北大观看了梅派大师张春秋先生的《贵妃醉酒》,八十一岁高龄的她虽然只演了半部,但那半部足让人回味一生。贵、醉、美包含于每一个姿态之中,每一个动作都极其简洁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贵妃听得皇上不来了,仅仅是背对观众,左袖在身后扭捏一甩,一个端庄贵妃骨子的小女人脾气就活泼泼露了出来,真真令人叹服!以前读黄裳《旧戏新谈》、章怡和《伶人往事》,总以为旧时所谓神乎其神的戏剧演出是文人笔下的美饰,否则我怎么看了这么多当代戏都没看出这等美丽来?现在才知道,原来真有那么消魂夺魄的美!也理解了当时人们为什么愿意一遍一遍买票去看自己早已烂熟的戏,非为情节故事,只为欣赏大师的表演!将京剧舞台艺术的“做”功发展到极至的竟然是四个男人,我想除了当时时代所迫外,还有其必然性。因为只有男人才知道女人的美,而女人自己是不自知的。男旦们将他们所记忆的女人的美态典型化地集中于一个舞台人物身上,他的一举一动都是美的典型,是千万美人的集合,是任何一个尘世的美人都无法匹敌的!无缘看到梅兰芳先生的演出,但有幸看到张春秋先生的表演,才知道戏剧表演那一点点微妙的恰倒好处全在于完美的分寸感上,失之毫厘,神韵乖远。前几天梁文道说,艺术不必追求创新,有时侯保守住一个完美的传统更必要。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自他创造80年来,已经臻于完美,对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原原本本地模仿下去、传承下去,比另辟蹊径的穷途摸索更有意义。可惜的是,大师们纷纷西去,却无后继者传承骨髓、神韵,我们当代人看的,只是皮相而已。当晚还有张先生的学生们的表演,都差得太远。心中不禁怅惘:这样的表演真是看一出少一出了。当年的人真是幸福啊!

回到电影,中国电影导演求新求变的精神确实可歌可泣,可是却做不好一个成熟的类型片,讲不圆一个好故事。就像那些进中央美院学美术的学生,穷死饿死也要创作一些失败的艺术,却少有人去做一些童书绘本,而在国外,童书绘本都是非常优秀的画家画的,他们靠这些也名利双收。而我们搞艺术的人,总不屑于基础的应用,一窝蜂扎堆去实验一些垃圾。中国电影的起点很高,一开始就有艺术的追求;但也不能忽视,我们对圆熟的电影程式还缺乏必要的学习、了解和研究。艺术探索的失败,说明了无视基础的弊端,我们需要好好补课。

一只鸟没学走,先学了飞;等它想落下来歇歇的时候,发现它落不下来了。

太阳照常升起(2007)

又名:太阳再次升起 / The Sun Also Rises

上映日期:2007-09-21(中国大陆) / 2007-09-03(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房祖名 / 周韵 / 姜文 / 黄秋生 / 陈冲 / 孔维 / 崔健 / 李加民 / 

导演:姜文 / 编剧:过士行 Shixing Guo/姜文 Wen Jiang/述平 Shuping

太阳照常升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