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

记得有人这么区分小说:一种是给太太小姐们看的,里面的人物细皮嫩肉,放屁都是香的,即使流汗也是香汗淋漓;一种是给劳苦大众看的,流血、斗争、杀人放火,放屁当然臭,汗流浃背的也都是臭汗。若把小说换成电影,姜文无疑属于后者。
姜文电影是一种刺激,如辣椒,如香烟,如摇滚乐,喜欢的极喜欢,推崇备至;不喜欢的极讨厌,觉得太脏太粗俗。借用那个很出名的比喻:摄影机如阳具,它总是强行介入人们的生活。那么,姜文肯定是中国导演中最硕大的一个——最无遮拦,用得最好。
姜文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什么?是“我操!”可别小看这个,这个“操”字很重要,相当重要,它一下捅破了所有伪装,表明了一种坚决的叙事态度:不跟你玩虚的,让人物像大街上的人一样说话、骂人、打架,生活的气息迎面扑来,让你无法躲藏。我们习惯了西方电影中的“Fuck!”,却不太习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叹词“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才能接受姜文对美的理解和定义。并且我们还要认真分析它的用法,中西方大有不同,西方是“Fuck you!”,而咱们是“我操!”,前者搭配you,是冲着对方而去;后者强调我,更在乎自我的感觉。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感叹,道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愤怒和价值取向。我们真正在乎的,应该是这个,实实在在地感叹了一把!
有人觉得姜文电影太脏,太爷们。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炎热的气候使得人们裸露的更多,在最有欲望的年纪,一群北京少年打架、追女孩、最终感到无言的惆怅和感伤。满身播洒着阳光,满脑子比天还高的理想,却只能使用暴力来宣泄、用委屈表达感情。同样是对青春的回顾,同样是北京干部子弟,那部热播的《血色浪漫》显得虚假和虚伪很多。有两种决然不同回顾的态度,血色浪漫对过去进行无耻的粉饰,想告诉别人咱北京爷是多么牛逼,自始至终的优越感恬不知耻,牛逼烘烘的,通篇油嘴滑舌地叫嚣,让人好气又好笑;而阳光很不同,最显著的细节,是被公安抓了,血色里的人简直不是人,还在那儿猛侃,把政府当傻子,阳光里的小军装哭,提着裤子往外跑,所受的羞辱只好在镜子前面自欺欺人,最终变成殴打更弱的孩子。坏孩子都知道,那个更真实、更有力度。
北京人会更喜欢看血色,油然而生的,是军区大院的骄傲,高人一等,仿佛八旗子弟说,你牛吗,没我牛,当年在大清国……可是,外地的出生并长大的人,却能在阳光里体会到少年的情绪,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什么年代,都免不得了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因为我们曾经是那么的迷茫和敏感,你们的冲动和无助,那个无所事事的少年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我们的回忆总是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所修改,我们无法回到真实的过去,但电影中道出了那种情绪,这就足够了。为了朦胧的爱情,小军铤而走险、爬上了大烟囱;他雨夜骑车狂奔,摔倒后大哭不止;他知道背叛后,一口气跑上楼想强奸,对方后来不反抗了,他反倒不知道如何是好,当女孩大声斥问:“这样有劲吗?”他只能大吼一声:“有劲!”随着一声大吼,梦也喊破了。当我们在水里翻腾,被水花和折射的阳光包裹,分不清梦境与现实,青春期就这么匆匆流走了,迎面走来一个傻子,我们冲他打招呼,他一歪头,回了句:傻逼!
这就是青春。
如果说,阳光是一个人的青春记忆,那么《鬼子来了》就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日本人侵占之后,人们还是那样苟延残喘,该干什么干什么,突然送来一个日本兵和翻译,打碎了小村的夜晚。这部寓言味极浓的电影,对人性的刻画,对民族性的思辨,对语言和叙述节奏的把握,对电影结构的搭建,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姜文说,能看五十年,一点也不过分。电影最后,马大山人头落地,落地之后转了九圈,面朝日本人眨眼三下,嘴角上翘,含笑九泉,苍凉之音随之响起,画面顿时一片鲜红。黑白变成彩色,渲染成悲凉和苦笑,天地茫茫般的宿命,正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悲哀。鬼子来了,一向温文尔雅的日本人成了杀人魔王,一向唯唯诺诺的中国人成了热血屠夫,从头笑到尾,最后笑出了眼泪,因为这玩笑开得太过分。值得做专题研究,就此打住!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团谜,中年男人姜文把这团谜抛给了观众,搞得大家满头雾水。一个朋友看完后打电话过来,帮我梳理人物关系,分析了好长时间,最终感叹:太阳照常升起!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在大自然和时光中演出的舞台剧。那么多的暗喻和象征,跟一本哲学书一样,艰涩难懂、曲高和寡。处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和姜文一道做这么一场春梦了。
总之,姜还是老的辣,喜欢吃辣的人,希望他更辣,再辣出个红灿灿的梦境吧!

太阳照常升起(2007)

又名:太阳再次升起 / The Sun Also Rises

上映日期:2007-09-21(中国大陆) / 2007-09-03(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房祖名 / 周韵 / 姜文 / 黄秋生 / 陈冲 / 孔维 / 崔健 / 李加民 / 

导演:姜文 / 编剧:过士行 Shixing Guo/姜文 Wen Jiang/述平 Shuping

太阳照常升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