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妄想试图评论姜文。

但我知道的只是,在一口气看完被炒得热火朝天的片子之后,脑海里只留下那种满溢感。那种只有在看完一个宏伟的作品时才会感觉到的,从内心像是要喷涌而出的满溢感。

两个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意象,阿辽莎,和黄鹤楼。
苏联,文革,新中国,那时代的人,那时代的孩子,性格里应该是充满了激情与困惑的罢。有评论说,周韵活脱脱的那个角色,其实就是在隐喻60年代的中国——疯了的母亲。其实在那种背景下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离奇的、心酸的、热血的、史诗般的,可是最终人们会厌烦——就仿佛是抓住路人就痛诉被老虎叼走娃娃的祥林嫂,对自己的历史缅怀过了头,那些开始会被震撼、会同情的人们最后也会变得嘲讽麻木。于是,姜大叔很聪明地跳脱出了直白的大历史与小人物的框架,直接用了遥远山沟里的世外桃源、或者乡下小镇、或者大漠边疆来做背景,对于那些历史环境,只放在每一幕开始的时间小字里,没注意无伤大雅,注意到就意味深长。
然后就是那个注定会成就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看起来并不算常规的叙事方式,让大家普遍反映出来看不懂的困惑。其实这跟文学是相通的,而且说实话,这部算不上晦涩,反而因为那样酣畅淋漓的流动画面和故事显得尤为通俗。我一直觉得,其实真正的好片子,一定是雅俗共赏的,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层次来。
母亲疯了,却依旧少女的身手和姿态,在屋顶高吟的那支唐诗,据说是用温州话念出来的,那样的声音,那样的语调,恣意随性、痴狂潇洒——几遍下来,余音不绝。其中的用意,至少我可以体察,却无法明了。眼前是迷雾,却很确定周围存在着一种,浓浓的古文明的味道。母亲疯了,可是她曾经美丽,内心也是美丽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说到周韵,开始的那段买鞋和上树高喊,以及片末的照应高呼,都给人印象极深。用普通话那样高声地对着日出大叫,一遍一遍,不知疲倦,还是那么诡异的台词——到了最后,红通通的太阳一跃而出时,在之前被挑拨、酝酿了许久的情绪瞬间迸发出来。然后是黑屏,傲慢的几个字“姜文作品”,你怎么可能不大大地叹服呢?
“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太阳就出来啦——”

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一直贯穿全片的配乐,很明显是不俗的手笔:管弦乐作底勾勒氛围和情绪路线,高潮时总会用类似军号的声音把主旋律推出来——想到的只能是,那个年代的军乐,苏维埃、黄军装;偶尔在配合离奇情节的时候,会出现真正魔幻感觉的节奏打击乐,之后又是或嘹亮或深远的,管号。结果在片尾看字幕的时候,这潜藏在我心里的莫名熟悉感豁然开朗——久石让。
宫崎骏的作品可能跟这部有些差距,但久石让大师在北野武的那几部同样有怪异却深刻风格的杰作里的表现,与我们这里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我一直相信,好作品,配乐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周韵,我从很早之前的那个电视剧就开始喜欢她了,“走过幸福”,跟孙红雷演夫妻——喜欢她自然有味道的表演和打扮,还有讲话的特殊腔调。能和姜文在一起的女人,应该是相当不简单的,至少得聪明。
黄秋生,在他那段出来的时候,我着实被吓了一吓,谁会想到这个一直游走在香港黑帮片里的、国语讲得都并不是很标准的男人,居然会唱出那样好听的俄罗斯民歌。弹吉他的手,先放出来的声音,一度让我以为是赵传或者陈升。他的角色其实是属于画龙点睛性质的,少了不会有问题,多了就一定要出彩——事实上,姜导很有慧眼。
只是看到黄秋生和姜文,两个人坐在一起讨论女人时,我突然发现,他们都是这么浓烈的男人呵。眉眼英武,笑起来却都很灿烂。
味道真的不是能够装出来的。



太阳照常升起(2007)

又名:太阳再次升起 / The Sun Also Rises

上映日期:2007-09-21(中国大陆) / 2007-09-03(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房祖名 / 周韵 / 姜文 / 黄秋生 / 陈冲 / 孔维 / 崔健 / 李加民 / 

导演:姜文 / 编剧:过士行 Shixing Guo/姜文 Wen Jiang/述平 Shuping

太阳照常升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