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等到《太阳》在巴黎上映的时候正正经经的上电影院看,可是看到豆瓣上如此这般激烈的讨论,特别是禁不住一些极富娱乐性的猜想之挑逗:比如黄秋生之所以死了是因为和姜文还有陈冲一块儿玩3P,被发现羞愧难当愤而自杀──看到这儿我嘴里含的一口水一下没绷住全喷在电脑屏幕上。倒不是这个说法有什么错(也许有道理呢?),只是脑子里刹那间闪过了以前看过的黄秋生在各种三级片里的火爆场面──那时候没看出他这么害羞啊……

于是实在是忍不住了,大逆不道的在电驴上下了《太阳》看。

关于这片子的内容,诸如倒底谁是谁爸,谁娶了谁,谁是怎么死的,谁倒底是不是毛派,已经讨论的吐沫横飞了,我就不插嘴了,说点儿关于电影本身的东西和直观的感受吧。

1. 我最初听见的关于电影和“梦”的这个联系,应该从是好莱坞那儿来的。都说好莱坞是造“梦”工厂,我小时候也有这个感觉,看美国电影,《罗马假日》之类的,在电影院里被吸引的目不转睛,出来以后,长舒一口气,宛如做了一场春秋大梦。这里面我觉得有个挺重要的感觉就是在电影院里,我是没空想我是不是在做梦的,也没想着这电影正在给我催眠让我做梦呢,这个关于梦的感受是出了电影院以后仿若如梦初醒才恍然大悟。其实人本身也是一样,谁睡觉的时候老想着自己是在做梦呢,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梦里,我称之为“梦的暂时真实性”,醒来以后才知道原来是梦一场。

姜文老师反复强调这个片子就是一场梦,但我看电影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感觉:我根本就没睡着,一直醒着呢,我和一个人呆在一块儿说话,这人其实也没睡也很清醒,他正絮絮叨叨神神乎呼给我讲一个他刚才做的梦呢。你能说他讲的这个梦不精彩,不离奇,不美妙么?也许不能。但问题是在这个状态下,我怎么也不可能得到梦幻的真切感受,因为我自始至终都醒着呢,怎么做这个梦啊。

要说姜文老师这片子有什么明显的缺陷的话,恐怕这算是一条了。他打一上来就没让观众睡着,大白天的,吵吵嚷嚷的,人多嘴杂,我们困不起来。他可能试图给我们催眠来着,但无奈他老人家自己就亮的像太阳一样,太耀眼了,把我们照的一点儿困意没有。没办法,面对我们这些失眠者,他只好用嘴说他这个梦了,加上手势比比画画,我们听了个五迷三道,知道了个大概,然后拼命翻《梦的解析》想知道答案。真切感受呢,说不出来了。回想起真实生活里,早上上班上学某人给你讲他或她昨天晚上梦见什么了,你认真对待过么,我反正没有,大部分都一笑了之而已。

2. 然后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没“睡着”,没能自己做上这个梦呢?原因很多,我觉得特重要的是姜文老师是以怎么样的方式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做梦者”的,这里面大有文章。

举个明显的例子,为什么会有人留下了“黄秋生之所以死了是因为和姜文还有陈冲一块儿玩3P,被发现羞愧难当愤而自杀”的印象呢?我仔细看过这段以后,发现问题出在黄秋生,姜文老师和陈冲同志冲进房间后爆发出的一连串“开怀”也可以被理解为“春心荡漾”的笑声上。在下一个镜头出来之前,我也觉得这个笑声相当的别扭。但一旦看见下面紧接着的黄秋生同志手插兜吊在大门上的镜头,我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姜文老师让这个笑声如此强烈荡漾许久,实际上是为了给下一个镜头一个强烈的反差,事实上是,陈冲的笑声一直延续到下一个镜头的结束直到黑屏第三个故事开始为止,制造了一个很诡异的对比效果。

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尝试拍片子的时候,作为生手最陌生害怕的就是镜头和镜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会不会接不上?于是就千方百计的想出各种手段各种效果把两个也许没逻辑关系的镜头连起来。最终这个目的达到了,但反回去看片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不计后果手法有很大的副作用:它会伤害到镜头本身的画面内容与负载含义。就比如《太阳》里的这个镜头,简单说来,上一个镜头的声音效果在很直接的为下一个镜头服务。它产生的副作用也特别明显:大家都认为他们仨躲在屋里3P呢。这个手法在美学上有个学名,叫做“匠气十足”。

有人问了,“匠气”有什么不好?答案是如果一个片子里通篇都是这样的“匠气”的话,您在被这些小聪明激动的同时,也会留下无数个迷惑不解,无数的别扭不顺(就像黄秋生玩3P这样无法顺畅接受的印象),正是这些东西像小蚂蚁一样不断的啃咬观众的潜意识,让他们没法入睡,最终不得不翻身从床上坐起来,洗把凉水脸开始琢磨:这他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本该是完整顺畅流淌的梦,被咬成了无数的碎块,而要靠一个大脑清醒的人在半途中用理智把他们像拼图一样拼起来,在某些人看来这个过程也许也充满了乐趣、挑战和娱乐性,也让他们乐此不疲,但归根结底,这还能算是个梦么?

电影实际上是个最感性,最具潜意识的东西,如何保证这个感性的强烈震撼有力同时又完整顺畅和谐,使之成为一个平衡的整体,是电影最大的难度,也是考验一个导演水平的真正标尺。遗憾的是,当我在看《太阳》的时候,这样的小蚂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周韵那种神出鬼没的出现方式,比如没完没了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瞎跑的房祖名,比如穿着白大褂扭捏做态的陈冲,比如孔维扔到天上的那个盆──又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镜头只为了连着下边的射击镜头,等等等等),几乎数不过来,就是他们啃的我在一部电影前“失眠”了。

3. 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区分“匠气”和“高超的技巧”是个无解的难题,它实际上还根据每个不同的影片,不同的主题而变化着,最终答案就是在观众身上。观众的感受如何是最终的裁判。掌握“技巧”而没有横生“匠气”,不但需要导演有特别好的平衡感,同时更要求他对一部影片的核心有清晰的认识和极其真诚的态度。这个就开始接触到《太阳》的真正问题了。

《太阳》的核心真正是什么?换句话说,主导这个电影的,最初想要拍摄电影的的动机是什么?(别跟我说是为了造一个迷人的梦,电影诞生以来全世界起码有一半的片子是本着这个目的拍出来的)。这个动机完整么?它有说服力么?或者是这个问题问的更尖锐一点,姜文老师你完全相信你要传达给观众的由这个动机传达出的情感力量么?它在观众那里有强有力的心理与感性上的依托么?还只是一个狂热的个人印象而激发出的冲动,最终期望依靠穿戴漂亮化妆妖艳的外表而掩盖一个一个苍白而空洞的躯壳?

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个电影的观众都在潜意识里都有自己正确的判断。

我所知道的是,沙滩上肯定是盖不稳宫殿的。为了防止它倒塌,盖楼的人不得不给它做各种各样的额外设计,加固,混凝土浇筑等等,最终这个建筑物就变的面目全非,和原来的初始设计差的十万八千里。落实到电影上,一个导演在这种情况下丧失的就是判断力和取舍能力,因为他的目的改变了──他不是要按着图纸盖他的楼,而是千方百计的要防止它别太快垮掉,这样选择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当然会完全不一样。于是什么完美而不计功用的摄影和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打乱结构掐头去尾的叙事,夸张而过度的演员表演以及我上面所讲的,只是为了展现各种雕虫小技技巧的手段全都上来了。这一切凑成了一锅杂烩汤,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体力和承受能力不行的我们一闻到汤味就被迅速熏趴下,而没法伸舌头去尝出它其实淡而无味的可怕。

电影其实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特别紧凑无法分开的东西:一个虚弱苍白的核心基础必然导致那些花里胡哨“匠气十足”的小蚂蚁出现,而这些小蚂蚁肯定会爬到观众身上咬到他们钻心痒,最终让他们做不成梦只能醒过来,一脸迷惑的听别人神乎其神的侃“梦”而已。

4. 最后,关于这个“梦”的比喻还没完。我想大白天要睡着肯定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还有一个像姜文老师这样的大太阳在近距离强度照射着,此种情况下按着脑袋恐怕也睡不着。其实,让我们睡着的最好办法就是您给我们设计好一间舒服的房间,来张软床,把灯关了,窗帘拉上,太阳呢您不用无时无刻的一直挂在那儿显示自己强有力的男性存在(用一女孩很经典的话说:“拍电影不能总靠荷尔蒙利比多啊”),时间长了您也怪累的,您其实可以短暂的下山藏起来歇会儿(其实您还存在只不过隐身了么,我们还在您的掌控之下跑不了的)。天一黑,光线一暗,我们肯定不多一会儿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进入温柔乡开始做梦了。

太阳照常升起(2007)

又名:太阳再次升起 / The Sun Also Rises

上映日期:2007-09-21(中国大陆) / 2007-09-03(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房祖名 / 周韵 / 姜文 / 黄秋生 / 陈冲 / 孔维 / 崔健 / 李加民 / 

导演:姜文 / 编剧:过士行 Shixing Guo/姜文 Wen Jiang/述平 Shuping

太阳照常升起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