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动作出发的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拾穗者》观影笔记
文/Xiao-Tong


1开始参与一个项目
瓦尔达的纪录片拍摄常常都是伴随着对另一个项目的主动参与而进行的。比如说去年大热并于上海电影节展映的《脸旁、村庄》,瓦尔达参与了摄影师JR关于人像摄影的个人项目。两人相互带着对方去了自己选择的拍摄地(基本都是乡村和偏远一些的不被人们所注意到的地方),将拍摄完成的巨幅肖像张贴在当地的建筑上。瓦尔达记录了他们这一路的经历:两人的交谈、随机采访、与当地居民的协商以及张贴肖像的工作,甚至在成片里保留了两人因意见不合而互撕的有趣片段。
《拾穗者》这部片子是从一个捡拾的项目开始的,她记录下对捡拾者们的采访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捡拾。这点从影片的法语标题就可以知道,les glaneurs——拾荒者们,et la glaneuse——和女拾荒者。
项目开始于一个动词glaner(拾落穗、后转化有采集、搜集之意)。瓦尔达在字典上查找这个词语的定义、从古法典上追溯相关的规定,以及观赏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者》中拾穗者们的形态。
这些都是基于“捡拾”这个词语可以查询的线索,然后通过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让记录这个过程是成为一种有趣的行为。
2从定义入手
瓦尔达从对拾穗这个行为的解释入手,于是她在酒吧里邂逅了一群依然保有拾穗这种古老传统习俗的一家人。他们并不将“捡拾”视作一个单纯的动作,它可能更是一种对传统的延承,是一项需要跟着长辈学习的技能。瓦尔达的这个出发点很有趣,她为一种大家不屑一提的行为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读视角。就好比Glaner这个词的定义,原本就是形容在田野中拾落穗的这个动作,后来才逐渐转化成在现代法语中的一个普遍动作:拾取、采集。
依据这个动作的原始定义,瓦尔达首先开始探访一群在田地里捡拾蔬果的人们。
3延伸与发散
瓦尔达从传统意义上的Glaneux(euses)延伸到不同的捡拾群体和个体。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各需所求。喜欢捡拾的人习惯于捡拾这个动作、不愿浪费食物的人采摘被废弃之地的食材,贫困的人翻找刚刚过期或被丢弃的食物、海边居民在公开的免费捡拾区捡拾果树和牡蛎、作者自己也在二手市场和路边挑选出一眼看中的物品,层层递进,一直到艺术家们搜集创作素材已经和瓦尔达之后的发散有非常紧密的连接。
拍摄这些人之后,第一种发散是与这些拾荒者们的交谈,庄园主、流浪汉、厨师、嬉皮士、老师……捡拾背后的故事几乎完全跳脱出捡拾,但又与捡拾不可分离。
第二种发散是作者邀请人们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种发散是与不同艺术的链接。老太太甚至还自己飙了一段Rap(法国简直是欧洲的rap天堂)
拾荒者们捡拾的是食物或者被废弃的具体物件,而瓦尔达捡拾的是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最后的发散就是作者本人在生活中对艺术的捡拾,这种由实到虚的转换是由之前的所有内容积累而成的,瓦尔达拍摄下自己家发霉的天花板,然后加上木框制作成了一件艺术品,用捡来的心形土豆做了一次展览。再回溯影片之前的所有内容,其实就是她对“捡拾”这个行为的捡拾,一切捡拾集合成《拾穗者》这部影片。
4串起碎片
影片中出现多琐碎的片段,有些镜头甚至会被大部分影像工作者直接当作废片处理掉。但是瓦尔达用她的方式发现了这些“废片”的价值,通过对节奏的掌握、蒙太奇的转换和极具文学性的旁白作连接,让这些画面显现出拼贴的艺术价值。比如说有一次拍摄,作者忘记关闭摄录机的镜头盖,于是拍下一长段镜头盖摇摇晃晃的画面。瓦尔达帮这段“废片”找了一个节奏,保留在了影片中,于是她捡拾了属于镜头盖的美妙时刻。类似的琐碎镜头还有很多,而瓦尔达文学性的叙述是串联起这些碎片的关键。通常,我们在观看一部影片尤其是纪录片时,事件的发展是最吸引注意力的,而瓦尔达打破了纪录片原有的讲故事的模式,采用一种更接近于写作的方式,将即便琐碎的片段也能“有机”的连接在一起。

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2000)

又名:拾穗者与我(港) / 艾格妮捡风景(台) / 同是天涯拾荒客 / 我和拾穗者 / 拾荒者 / The Gleaners & I

上映日期:2000-07-07片长:82分钟

主演:Bodan Litnanski/Agnès Varda/François Wertheimer

导演:Agnès Varda编剧:Agnès Varda

拾穗者相关影评

li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