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似乎可以找到太多的理由去抛弃一样东西。或是因为疏忽、或是因为功利、或是因为妄想、或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情绪失调。这种随意的、烦躁不安的甚至可以说是肆无忌惮的心态不能不令人感到不寒而栗。我们的体制就好像影片中那些“急功近利”的收割机一样,急不可耐的在田园里飞驰而过。凡是不符合其“要求”的果实就一概抛弃,任由其腐烂、发臭。试想在这样一种静止、机械的意识形态之中,又有什么样的人和物能够幸免于难呢?今天社会抛弃的是他,谁又能保证明天成为“废物”的不是你和我呢?

在影片中途,导演机敏地把话锋一转,把镜头给到了因石油泄漏而惨死的海鸟身上——这根本就是在说,即便是在通常意义上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都不懂得珍惜和利用,更何况那些游离在人们“利益链”之外的“废品”!

看到这里我们能想到什么?在僵死的教育体制下被抛弃的学生?被排挤的移民?贫民窟的瘾君子?尖锐的宗教冲突?半途而废的理想?还是一个在工业文明的摧残之下奄奄一息的地球?难道有一天,我们还要抛弃这个曾经养育我们而现如今被我们视作“妓女般”的母亲吗!

理所当然的,“拾遗”就成了这个时代尤为宝贵的品质之一。它意味着在一片荒芜的价值观和衣衫褴褛的流行文化中对“美”的坚持和守望。而这也就是导演之所以竭力要把那些各式各样的“拾荒者们”呈现给观众的原因——从为了果腹而捡拾食物的贫民到颇具小资情调的采摘野果的普通人,从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先锋艺术家再到那个有趣的“拾荒生物学家”,当然还有记录这一切的导演自己。

瓦尔达真的是个可爱的女人,几乎任何事物都能在她的眼里和DV里变得生机盎然——收集心形土豆、采摘野果、调皮的调侃起法官的长袍、用手指把路边的卡车一个个的“圈起”、甚至于无意间与她一同“起舞”的摄像机盖。当然,最难能可贵的还是她所记录下的那一个个嗅觉敏锐、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拾穗者们”。画家米勒所勾勒的那一个精美的肢体语言在导演的手里得到了最独到的诠释和升华。

片中,那个有幸被导演拾回家的“透明钟”令我尤为印象深刻,一个所谓的“废品”到了这个可爱的老太太手上即刻成了一件既富于美感又充满隐喻的艺术品——一个时钟,唯有在被剥离了指针之后才得以过上“静谧的生活”,因为它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去遵守任何人的“作息时刻表”,疲于奔命的去记录时间。在导演的家里,它只需要记录并展示一样东西—— “美”。

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2000)

又名:拾穗者与我(港) / 艾格妮捡风景(台) / 同是天涯拾荒客 / 我和拾穗者 / 拾荒者 / The Gleaners & I

上映日期:2000-07-07片长:82分钟

主演:Bodan Litnanski / 阿涅斯·瓦尔达 / François Wertheimer /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 编剧:Agnès Varda

拾穗者相关影评

li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