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说,所谓红色沙漠是“一片鲜血淋漓的沙漠,上面布满了人类的尸骨”
颜色作为表意的符号,开头穿绿色风衣的女人和穿棕黄色外衣的男孩在大远景一片混浊,灰暗,单调乏味的废墟中格外醒目。暗黄的的废烟是工业文明毁灭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蓝色的阴郁冰冷隐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冷淡,红色作为主题色调,象征充满压抑与恐怖色彩的现实空间,既是写实的,又是心理,幻觉的。
中间的群像纵欲狂欢:一群无所事事的中产,资产阶级在茶余饭后玩着互相挑逗勾引的性欲游戏。还有生活化的拆房子和烧柴,一切都是无聊中寻找着有可能的意义。但肉体的引诱与缠绵,在短暂的交欢之后,却又陷入到浓稠的自我焦虑,茫然,不安与自我否定中去。世俗的快乐,工业带来的进步已无法挽救资产阶级在工业社会中被物化的心灵荒芜和冷漠。
影片的疏离质感做的很好,大量镜头从特写到中景再到大远景,使观众直观看到人位于环境空间之中地呈现:硕大的灰蒙蒙色调,与无边的浓雾中站立着的人,空荡荡的,莫名地黯然神伤与焦灼。疯癫与享乐无缝衔接,总是上一秒狂欢,下一秒失落。镜头微妙暗示了人在环境中的疏离感与孤独感,描绘了主人公失去自我意识的内心混乱。用虚焦镜头产生的抽象派画风,背景是重要的表意元素,女主的病态和内心的混乱源自于人类最普遍的孤独感:这是一种时代的疾病,一种在无尽的纵欲和狂欢中,发现人生无可依靠,发现周围的环境无声无息中正在狰狞地吞噬人类内心的宁静与安逸。看一看冷冰冰的城市,钢筋混凝土下只有棱角的工业符号代表,到处是冒烟的烟囱,水泥建筑物,仓库和炼油厂。空气中充满了机器和轮船汽笛的噪音,河面上漂浮着石油。噪音与气体和色调带来直观的视觉,听觉刺激。在影片中出现的温馨时刻,有一行人烧木柴的快乐,那么最终最原始的,并不来自于工业化产物,而是更纯粹接近于自然的快乐,是不是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心灵栖息的圣地?还有与丈夫朋友做爱后粉红色的房间,但随之而来就转入了扁平化,拥有棱角的白色空间。女主内心的茫然与虚无,根本无法用爱情,亲情,甚至情欲填满,这仿佛暗示了工业文明,纵使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但依旧无法改变人们心中的虚无和孤独的冷漠疏离。
影片中那个充满着美好寄托依赖的海边乌托邦,或许是影片中唯一明亮的片段。母亲将内心的乌托邦世界讲给孩子听,孩子似懂非懂,但最终又来到了冒着黄烟的工厂。即使南柯一梦,如果真的面对着乌托邦,内心的荒芜是否会依旧?以及结尾来到荒废破旧的船舱,人工着色的暗灰与透视视角下女主远去的背影,如果能乘上这艘船,她又是否真的能航行到远方?
看看工业时代的资产阶级,在财富,家庭,爱情,纵情中找不到自我安身立命的地方,面对的遂是灵魂的荒芜。或许这是觉醒的资产阶级?毕竟那么多资产阶级依旧沉浸在物欲狂欢,纸醉金迷的世界里,那么多无产阶级根本没有功夫沉溺于精神空虚,而忙碌与饱腹,谋求生存的无限苦难中去。

红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

又名:红色荒漠 / Red Desert

上映日期:1964-10-29(意大利)片长:117分钟

主演:莫尼卡·维蒂 / 理查德·哈里斯 / Carlo Chionetti / Xenia Valderi / 里塔·勒努瓦 / Lili Rheims / Aldo Grotti / Valerio Bartoleschi / Emanuela Pala Carboni / Bruno Borghi / Beppe Conti / Giulio Cotignoli / Giovanni Lolli / Hiram Mino Madonia / Giuliano Missirini / Ivo Scherpiani / 布鲁诺·希皮约勒 /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编剧:Michelangelo Antonioni/Tonino Guerra

红色沙漠相关影评

c火木
c火木 • 3
王子
烟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