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the Piano这部电影,找了来看,开头很不错,虽然也是画外音交待情节,但画面
清澈灵动,女子的声音也宛如童稚,怯弱的优雅。

其实情节很简单,1912年,自六岁起自愿失语的美国女子Ada携女Flora坐船远嫁新西兰,
随身带着一架上等钢琴和一堆行李。风暴延缓了她们的到达,行李也被海风吹的七零八落
。丈夫Stewart带来的人手不够,不能将行李全部运回家。Stewart拒绝将衣服和厨房用具
扔在海滩上,而宁愿将Ada深爱的钢琴留在海滩上。显然,这个丈夫虽然外貌尚佳,但被设
定为庸俗、势利、不懂音乐,不能懂得Ada对钢琴的执著和深爱。我对这个设定没有意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音乐的力量和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所
有犯人听到蝴蝶夫人的咏叹调都停止干活,仰起头,一脸圣洁地追寻着音乐出现的方向的
镜头,毕竟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形式。

Ada央求邻居Baines带她们去海滩找钢琴。这一段拍得很美,Ada沉醉地弹琴,Flora在海边
翩翩起舞,Baines在一边凝神看着她们。

后来Bains出资运回了钢琴,用土地作交换得到了钢琴,并要求Ada日日去教他弹琴。不过
其实Bains并不喜欢学弹琴,只是爱看她弹琴,或者说爱她弹琴的模样,来自异域的娇小、
苍白、冷漠、激情和投入。影片在这里开始走向了庸俗和肤浅。我原以为Bains这样未开化
的土著人只是仰慕于Ada、Ada的钢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他其实也不懂得艺术,但
相比Stewart,他天然地向往和尊重艺术,哪怕只是艺术的形式,一个异域女子弹琴的模样
。结果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他对她,连尊重都没有,只有情欲。他用抚摸作为交换,抚摸
一次,换回一个黑琴键。而Ada居然同意了,这显然出乎观众的意料。难道一定要用卑贱肮
脏的形式得到自己最深爱的东西才显得情深意重?

而情欲走向深入,他要求与她裸体同眠。但也只是单纯的抚摸。

第二日,Brains叫人将钢琴抬了送给她。Ada感动之下,主动找他去了,于是一段激情戏上
演。Ada不再是导演着力刻画的,懂得人生的真谛而选择缄默,醉心于音乐在琴键上舞蹈的
冷漠游离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情欲迸发如火如荼的女人,而此前的她带有清教徒的色彩,
总是黑帽黑衣黑裙,面色苍白,表情克制,自律自爱,沉默矜持。

不幸的是,Stewart正好在窗外目睹了这段激情戏,在此之前,出于对Ada的尊重,他们连
睡前吻别都没有。

Stewart非常苦闷,将Ada关在家里,企图感化她。

我实在不耐烦讲这个无趣的故事了,总之Ada思念Brains,卸下了一个琴键,要女儿Flora
送给Brains。女儿却交给了Stewart,Stewart暴怒之下,砍下了她右手食指。

我总记得Stewart狂怒地用斧子砍着钢琴,摇晃着Ada,怒极而哀地质问她:我如此信任你
,我如此信任你!

这段实在悲怆。当然导演未必觉得,不然就不会设定接下来所谓的高潮,让Stewart砍下了
Ada的右手食指,让Stewart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角色,让观众彻底同情和怜悯女主角。

最后,Stewart无奈地认输,要Brains带着她们和钢琴一起离开。

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开头。还是阴云密布的海滩,还是灰蓝墨黑交织的画面,不同的是,上
一次是到达,这一次是离开。在海上航行的时候,Ada突然要求划船的土著人将钢琴抛向大
海。她本打算跟着一起沉没,后来却又突然挣脱了绳索,浮上了海面。

最后,Ada、Brains和Flora过着幸福的生活。Ada以教学生弹琴为生,并努力开始学习说话
,她的右手食指上套着一个假指套。

这绝对是一部平庸而无聊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称之为女性主义的电影。我不敢自称
对女性主义理论颇有了解,但在这样肤浅造作的影片里,居然能看到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
的实现,并能解构出一大套理论,实在匪夷所思。

我得承认,有几段音乐很不错,明快清新。也有一些很不错的镜头,例如Ada远远回望留在
海滩上的钢琴,潮水一遍遍地冲刷着那架怡然自立的钢琴,天空暗沉隐晦,镜头渐渐拉远
,钢琴依旧孤独的立在海滩上,而乌云越来越低,暴雨即将来临。饰演女儿Flora的小演员
演的很不错,早慧的狡猾。

当然,我绝不承认音乐和画面的优秀就意味着逻辑的缺席可以忽略不计。电影的灵魂决不
仅仅在画面和配乐,更在于这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讯息。关于人性,关于他人
,这些探索原是永无止境的。从此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里的人物内心和情节走向缺乏逻
辑,只是导演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设定,无视观众的智慧,无视人性的真实和真诚,更没
有任何的时代背景作为烘托和限制。

当然,我知道开头和结尾对寂静与喧嚣的阐释会深得一些人的好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影片里常有的多此一举的自以为深刻的台词,就像The Legend of 19
00里结尾时,1900阐述“轮船有限,陆地无限”的滔滔废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
上只不过是导演藐视众人智慧,自以为是的发挥而已。西方人说Less is more,中国国画
讲究留白,可惜这些导演并不懂。1900的那段长篇大论看的我几乎崩溃,这部片子在我心
目中得分原就不高,这段废话又使之降低了几个等级。

失语只不过是影片的噱头,因为Ada并不拒绝与人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并且,
在与情人做爱时一样可以打破禁忌,贴在耳边说悄悄话。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相爱,而且
看上去还很痛苦很真挚的样子,我始终不明白。

Ada不爱Stewart,我能理解。因为他不懂音乐,不懂钢琴,势利,平庸,尽管他很爱她,
很尊重她。但Brains就懂得她的琴声和内心了吗?他其实也不耐烦于听她弹琴,仅仅着迷
于她的外表,那黑衣黑裙下的来自文明世界的诱惑,所以他才用抚摸肉体作为交换。后来
他又痛苦了,因为觉得她不喜欢他,不关心他,于是主动结束了课程,送出了钢琴。Brai
ns颓废地躺在床上,看起来似乎在为爱情痛苦,导演也是这样设定的吧。可惜在我看来,
这种所谓的痛苦,不过是情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世间大多数的恋之辛苦,不过如此。


当然,我相信导演是要我相信,这两人之间产生了某种爱情,只不过我领会不了。我并不
否认在一位沉溺音乐、内心寂静的女子和一个粗俗苍老的文盲农夫之间也会产生爱情,但
那未必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可能更多会是相濡以沫互敬互让的爱情。可惜导演像
是高高在上的神,不肯提供任何具体的可供理解的细节,只是高傲的设定,就是这样,不
必问为什么这样。我只能认为Ada只不过被Brains粗糙的抚摸激发了情欲,因为我不明白这
种简单的交易缘何会产生爱情,而爱情就一定幻化为情欲的满足,满足之后就不再痛苦,
痛苦的是无法继续得到满足。这很荒唐,是不是?

整部片子也没看出Ada特别热爱音乐,除了开头死活要取回那架钢琴。虽然她很喜欢弹琴,
但这也不过是凡俗爱好之一种。并且一开始都不许当地人碰她的钢琴,也不愿教别人学弹
琴,这其实是自私冷漠的表现,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和众人区别开来,而并非出于对钢琴
的钟爱,否则她就不会为了向情人表达思念而卸下琴键了。我总以为艺术创作是孤独静谧
的,而艺术的交流则是快乐急迫的,像这种自以为是的洁癖和傲慢根本不是一个艺术爱好
者的所作所为。

爱意味着什么?

可能导演要说,意味着一个女子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所以她开口说话了,所以她
和情人快乐厮守了。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主义的表达和解构?
我怀疑自己和这个导演及其拥护者赞叹者所使用、理解、阐释的不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e
minism。

我总以为爱首先意味着诚实。

Ada 看起来喜欢音乐,关注自我,实际上也不过忙着偷情,享受肉体的欢愉,并且本不打
算诚实地告知忠实地爱她、尊敬她的丈夫,这也算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这也算值得赞美
的爱情?

女性的解放和自立意味着她可以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包括她的内心,她的情欲,她的音
乐,她的理念,以及她对时代的认识,时代对她的影响。

而这些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在这部影片统统缺失,钢琴、女子、失语、大海、爱情,这
些孤立的意象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没有内在的逻辑支撑,也不过是一地碎片。

所谓经典,往往不过如此。
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智慧,不必过于信任和推崇。

不过这真让我伤感。

钢琴课The Piano(1993)

又名:钢琴别恋(港) / 钢琴师和她的情人(台) / 奇情孽恋 / Piano

上映日期:1993-05-17(戛纳电影节) / 1993-05-19(法国) / 1993-08-05(澳大利亚)片长:121分钟

主演: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 山姆·尼尔 / 安娜·帕奎因 / 克利夫·柯蒂斯 / 克里·沃克 / 吉娜维夫·莱蒙 / 伊恩·穆内 / 佩特·史密斯 / 布鲁克·奥佩斯 / 罗丝·麦克莱弗 / 

导演:简·坎皮恩 / 编剧: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钢琴课相关影评

粹耔
粹耔 •
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