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题记
电影有很多种风格,现实主义派倾向于用还原现实的方式讲述一些生活中的故事,让人在嬉笑怒骂中看故事看自己。另有一派,他们喜欢用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来表达,用高于生活的夸张来表达人性。很难说哪一种更好,毕竟不同的观众能欣赏的角度不同,阳春白雪没有几个人看得懂也没有多少意义。只是个人比较喜欢执着的电影人,喜欢那些用艺术讲故事的人。
就像是这部电影,作为主要人物的是一个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女人,从6岁开始就不再说话,把琴声当做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方式。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上,除了几个主要人物,群众演员们都是没有文明的土著居民。通过塑造这样一种远离现实的背景,导演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故事的走向完全服从于她的意志,服从于她想要表达的人性尤其是女性世界里的挣扎。
人类文明的几千年都想要弄懂一个问题,人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二十世纪三个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人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揭示出人性中的生存与竞争本能,而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的伟大仍然掩盖不了性恶论带给他的批评。从长远的进化史来看,人性应该是充满冲突与矛盾的。作为食物链的一环,人的生存是建立在对其它资源、生命的消耗的基础之上的。而在人类内部,但凡承认人的自由价值与个体独特性,冲突就是在所难免的。人类世界不可能出现乌托邦,因为没有绝对的和谐,绝对的和谐就是对自由价值的抹杀,就是对人性的抹杀。
承认人性的冲突,不是为了对立,恰恰相反是为了和解。冲突是人性的本质,然而为了生活,我们还要用所有的努力来向他人向世界和解,或许这才是生命中最大的课题。而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男女有别,古已有之。男人从生物学来讲就占据比女人更多的优势,从激素水平上讲也更倾向于冲动、好斗,从生殖特征上更可以解释排他性的特征,所以男人解决这种内心冲突的方式很容易演变成把冲突外化,集中表现为战争这种形式。而女人却更多地把冲突内化,先把矛盾吞进去,再通过社交和艺术等方式来寻求一种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和自我内部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来抵消冲突。两性差异从生物本能到生存策略上都不同。
宏观上讲,大多数的电影其实都是对人性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只不过回答的角度不同。这个电影里,艾达用哑的方式拒绝了与世界的一种交流,她放弃了自我与社会的统一,转而走向自我内部的统一发展。作这样的选择,明显可以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女人,是一个留给世界以背影而在自己的世界中站立的女人形象,她在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立,一种与世界与社会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她站在山路转角处,那样深深、深深地望着留在沙滩上的那一架钢琴,眼神里的偏执与依赖,无不说明着她对于独立人格的坚持。所以艾达注定是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人物,她曾这样将独立作为一种信仰。
然而不管是电影还是生活,不管是人性还是生物本能,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艾达作为一个女人,也有她世俗的需求。她为了生存嫁给一个不懂她的男人,这是生活赋予她的枷锁,她尚可用自己的钢琴对抗之;然而面对一个爱她需要她唤起她的情欲的男人,面对这种生命本能的枷锁,她没有战胜他,她屈从于本能。有人说她屈从的是爱情,男人加女人加欲望加一点儿捉摸不透的暧昧情结,等不等于爱情的问题我不想讨论,从电影角度来讲,导演是故事的叙述者,在这样的情境中,导演想要塑造的是爱情,只不过在导演想要突出世俗之外的同时不小心掺杂了太多情欲(这个片子受到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为了继续在这个主题里讨论下去,就称之为爱情吧。一个女人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不惜失去语言、失去手指,最终在爱情面前消融自身,终于放弃与世界对抗的武器—钢琴,重新学着说话,学着开始新的生命。
很多观众不喜欢这样励志的结尾,那样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在一段充斥着情欲的爱恋中放下武装过回了世俗的生活,就像小朋友又哭又闹把所有好吃的都给吐了,最后却因为一根棒棒糖而妥协。前面所有的斗争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因为她以独立的名义与世界对抗,最终却还是在爱情中丧失了自己的独立。
从理想主义来说,大概每一个喜欢她的独立的人都会希望她和她的钢琴一起埋葬在大海里寂静,一直静下去,毕竟只有这样决绝的方式才符合她的遗世独立的主体价值和核心定义。然而,就在那濒临死亡的瞬间,她麻木的躯体内爆发出的却是求生的本能,让她自己都意外不已。她摆脱了钢琴,重获新生。导演这样的安排是对理想主义的终结,却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怀。没有人生来要做斗士。对于艾达来说,从来不存在生存和独立这样的二选一。她可以选择以独立的方式生存,当她足够强大,她就可以放弃武装,用她本身的强大去生存。钢琴是她对抗世界的武器,却也是横亘在她与这个世界之间的障碍,男人从来不是她的枷锁,钢琴才是。
要说不满,唯一的不满大概源于导演让爱情成为了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是爱情和来自那个男人的认同让艾达变得强大,勇于放下枷锁放下武器,用她生命的力量去维护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多少女性都怀抱同样的信仰,女性导演为女性找到的最强大的外援来自于爱情,意料之中却在情理之外。艾达放弃了钢琴这个武器,却又把爱情当做新的武器,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悲剧点。生理本能很外在很直观地突出了女性的柔弱男性的强大,不难理解女性一直都倾向于低估自己,遇到挫折总是寄希望于他人的援助,不管是白马或王子。从某种程度上,女人对爱情的信仰也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异性的依赖。然而就像那句话说的,no one is coming,在这场生命的战役里,永远不要等待别人来解救你,因为任何的解救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抹杀。可以信仰爱情,但绝不要把爱情当做武器。女性解放难以成功,某个角度上也许可以认为并非是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太根深蒂固,反而是女性自己不愿去承担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责任与价值。

钢琴课The Piano(1993)

又名:钢琴别恋(港) / 钢琴师和她的情人(台) / 奇情孽恋 / Piano

上映日期:1993-05-17(戛纳电影节) / 1993-05-19(法国) / 1993-08-05(澳大利亚)片长:121分钟

主演: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 山姆·尼尔 / 安娜·帕奎因 / 克利夫·柯蒂斯 / 克里·沃克 / 吉娜维夫·莱蒙 / 伊恩·穆内 / 佩特·史密斯 / 布鲁克·奥佩斯 / 罗丝·麦克莱弗 / 

导演:简·坎皮恩 / 编剧: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钢琴课相关影评

粹耔
粹耔 •
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