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改编的电影,很巧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作品,我听说过很多这样的名著,但我从来没有阅读过它们。阅读是一件疲惫的事情,也是一份宽容的心情和非常沉闷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的事业。所以,也只有通过看电影才是了解这些作品的路径。比如很久之前看过的《铁皮鼓》。文学在电影的表现下,往往不再光怪陆离。但有价值的文学,依然保持着锋芒和力量。
《耻》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很安静,比如最暴力的场面出现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无声的慢镜头去表现撕裂和痛。在镜头的运用上,更是稳重和宽阔。这是好电影的价值所在。尤其当他追求艺术的同时明白自己需要讲明白一个故事的时候。这个电影就可以经典了。当然故事有时候我们是明白了,但他反映的价值,却往往匪夷所思。
《耻》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还可以理解,这个故事的寻常,大抵也就是命运中的因果报应而已。但看到最后,以一个父亲的角度,我已经很难理解这个故事要传达的价值观。我更为同情电影中这个父亲的愤怒和无奈。最后他停下车来,漫长的跋涉到女儿的身边,看她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雏菊。新鲜的卷心菜在她的身边围绕。他以他一贯轻声的腔调呼唤自己的女儿,而后两个人平静的相视,简单的问候一下,便回到屋里喝茶。电影也就结束了,镜头拉到远景,辽阔的大山,一个孤独的屋子和一片菜地在大山的围绕下只剩下寥寥的一瞥。
我依稀记得以前看过这个小说的介绍,大致说这是关于种族的一个寓言。白人女孩被黑人强暴,但她依然选择留在这个土地上,也怀了孕,以此象征她已经成为周围黑人中的一员,并获取了他们的保护。
当然,这个故事摆脱社会意义上的解读,也是一个很温情的小品。爱是随意的,爱也是施与的,但并不代表爱就必须接受。开始,这个父亲——教授,试图给刚和她上床的妓女一份礼物的时候,妓女果断的拒绝了爱,并迅速切割了这点小情绪的蔓延。这个故事一直没有爱。只有一个教诗歌,喜爱华伦华斯和拜伦的教授的一点自相情愿。他总是被拒绝,于是在影片的最后,一只等待安乐死的狗向他表示眷恋的时候,他冷静的处决了它。电影在不断的前后呼应。但细节不是影片带来的主要价值。而是电影一直持续的那个氛围。最后才给这个氛围定义出来,原来只是一曲悲歌,象人去面对大山的渺小,去面对恶劣环境的一点畏缩。所以电影没有传达出任何反抗的意思,而对苦难只是平静和悲伤的接受并且习惯。如果要我总结,就是耻最终保护了自己。

耻Disgrace(2008)

又名:耻辱 / 声名狼藉 / 屈辱

上映日期:2008-09-06(多伦多电影节)片长:119分钟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 / 杰西卡·海恩斯 / 艾瑞克·艾伯纳尼 / Fiona Press / Antoinette Engel / 娜塔莉·贝克尔 / 

导演:史蒂夫·雅各布 / 编剧:J·M·科兹 J.M. Coetzee/Anna Maria Montic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