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又想起了小说。
也许重看小说,更让人能明白电影中大段的沉默。



库切的《耻》是一本让人莫名其 妙的小说。故事本身很简单,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和自己女学生发生情爱,被迫离开大学。他躲到女儿露西的农场,却遭受抢劫。露西被黑人强奸后 怀了孕,决定和自己的黑人雇工结婚。于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耻”来自何方。“耻”是卢里被逐出学界,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耻;是露西受侮辱、失去土地的耻。
但是,这个“耻”是库切要告诉我们的耻辱吗?不是。
整部小说中,每个人(小说里的人物)的行为都让人无法理解。明明和小自己30岁的女学生产生爱欲,受到谴责,为什么卢里坚决不认错(我完全承认,但我不忏悔)?同样,为什么露西受到很大的伤害,却坚决不离开乡下的土地?她为什么要生下孩子,嫁给黑人雇工?在阅读过程中,这些疑问令整部小说变成一团迷雾,而解开谜题的过程,正是库切带领我们,一步一步体会那些没有经验 过的东西,从而反思自身。

1.
库切是一个反叛心极重的作家,在他淡漠简洁的诉说中,隐藏着一个隐忍激烈的自己。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所说,他常在作品中塑造一个“伪装”的自己。卢里教授是他的“伪装”,露西也是。他通过人物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行为,迫使读者理解和体会他们从来没有经验过的东西(马悦然语),传达出内心的呼喊。
小说的第一句话关于卢里。“他觉得,对于自己这样年纪52岁、结过婚又离过婚的男人来说,性需求的问题可算是解决得相当不错了。”然而,故事正是从卢里性需求解决出了问题开始。
一个大学教授,52岁,研究拜伦,他的生活是体面正常的,正常到完全可以忽视并隐藏性需求。但库切没有忽视,也许因为大家 都回避,他才把矛盾放在第一句话中。性需求最终给卢里带来了丑闻,激化了第一个矛盾———和性相关的丑闻真的可耻吗?
面对整个社会的 指责,看起来温和的卢里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反叛,他承认人们对他的指责,但他不承认可耻,他不忏悔。他宁可丢掉大学里的教职也不后悔。他说:“那是 一个清教徒的时代,私生活成了公众的事。好色应该是可敬的,他们想看热闹,想看一场电视表演,我可决不买账。”
于是库切到了乡下,来到女儿露西身边。相比较卢里的反叛,露西看起来很平静,却走的更远———她彻底放弃了城市生活,甘心在乡间种地养狗。
对此,卢里很不满意,他感到这是自己的耻辱(他开始感到耻———大学教授的女儿在乡下种地),他试图闯入露西的生活,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带她回到城市。 在他们的对话中,交锋时时存在,这也是城市与乡村、高贵与贫贱的交锋。此时的露西,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她就是另一个隐身的库切,用自己的沉默和行动一点 点指出卢里的虚荣和傲慢。

2.
真正的矛盾在露西遭遇强暴的时候终于爆发。三个黑人闯入她的家,强奸了她,烧伤了卢里。对于卢里来说,这是 真正的耻辱,他们(黑人,贫贱的雇工)伤害了他的女儿。然而,更令他感到不解和难过的是,露西不报案,不告诉他真正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继续向下发 展,露西宽容了伤害她的黑人,她怀了孕,并打算生下孩子。卢里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极度震惊,这一刻,耻辱令他的傲慢(一个城市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突然 崩塌:“他靠着厨房外的墙站着,两手捂着脸,一阵一阵地抽泣,最后哭出声来。”

然而,露西根本不在意什么黑人,贫贱,或者等级差别。对于露西来说,真正的耻是离开这片土地,耻是在强暴过程中,他们所带的仇恨———“那时候带着那么多的私愤,那才 是最让我震惊的。其他的事,都在意料之中。可是他们为什么那么恨我?我可连见都没见过他们”。这仇恨才是露西经历的真相。仇恨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这仇恨的发生和起源是她所感到的耻辱。
这一点,卢里始终无法理解。他内心和他们对抗着,他和很多白人一样,存在着不平等的眼光,他同样仇恨着他们,因为他们(黑人)一步一步地蚕食露西的土地,伤害她。而露西要留下来,她不愿去恨,她要接受,因为他们是和她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是人。这是这片土地的未来。土地最终会还原给人真正的平等。最后娶了露西的黑人佩特鲁斯对卢里说:“露西和你不同,她是向前看的,她是面向未来的。”没有人能够永远占据土地,未来将属于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

3.
小说写到这里,我们当然可以说它反映了南非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种族冲突,从另一 方面,我们能看到,这种不同阶级、不同种族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误解比比皆是,可以在南非,也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也许库切本人并不关心政治或种族矛盾,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他从来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签名不游行,他更关注的是人的处境。关注这些仇恨中的耻辱。他把人身上的虚荣和傲慢剥下来,面对自然,面对未来。
当露西一无所有之后,库切这样写道:“这多让人丢脸”他开口说道。“那么高的心气,到头来落到这个地步。”
“不错,我同意。是很丢脸,但这也许是新的起点。也许这就是我该学着去接受的东西。从起点开始。从真正的一无所有开始,没有办法,没有武器,没有财产,没有权利,没有尊严。”
“像狗一样。”
“对,像狗一样。”
像狗一样,是一种世俗的咒骂,象征着低贱和被奴役。但对卢里来说,到了最后,他终于发现人和狗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动物,他能够平等地看到它们。像狗一样,意味着他将完全抛弃人身体存在的傲慢与自以为是。

4.
在阅读《耻》的过程中,令人迷惑的不仅是库切对“耻”的不同理解,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你不在现场”。
小说中有两个审判场面。一个是审查委员会对卢里的审查,另一个是强暴事件发生后,卢里对露西的追问。人们都想知道真相,都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无论是卢里还是露西,他们都选择了沉默,他们承认,但他们不愿意说。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并由此推断别人。即使卢里遭受别人追问,他也不能克制自己 用臆断去追问露西/
露西无处可躲,终于告诉卢里:“原因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属于个人隐私。换个时代,换个地方,人们可能认为这是件与公众有关的事。可在眼下,这里,这不是。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个人的事。”
“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就是南非。”
是的,你不在南非,你就无法理解我的感受,不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矛盾,更不能体会我感受到的震惊和耻辱。而公众的任何揣测,最终都会流入荒谬和想当然,背道而驰。卢里的遭遇已经清楚说明了追查真相的现实游戏。“他们围着他,像一群猎人,逼住了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又不知该怎样将它处置”。
库切完全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愿去指挥别人,也不愿说太多道理(这就是露西的沉默和卢里最后选择的生活),他更不相信集体的名义,他看重个人的体会。 不在现场,你就永远不能代替他说话,不能知道真相。即使试图说明,也可能流于一场滑稽。在小说中,库切又安排卢内教授专门去了女学生的家里,试图说明他当 时的感受,关于爱,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对此,库切相当悲观。

5
汉学家马悦然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库切的《铁器时代》中,他塑造了一 个“伪装”的人物,叫库然太太,她看到警察开枪杀人,把她黑人女仆的儿子也杀了,但她没有参加公开抗议,她说:“我不能用别人的话来谴责他们。我要找到我 自己的话,要从我自己内心发出声音,不然就不真实了。”
他只相信真实,库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悲观,他远离城市,在大自然中,爱着动 物,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人说他在逃离,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反叛者,他反叛的是人类身上造成仇恨与隔绝的傲慢、麻木和无知。他就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 “在关键时刻,库切的人物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背后,一动不动,仿佛是没有办法参与他们自己的行动。但是这种消极状态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这也是一个 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瑞典文学院颁奖词)

耻Disgrace(2008)

又名:耻辱 / 声名狼藉 / 屈辱

上映日期:2008-09-06(多伦多电影节)片长:119分钟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杰西卡·海恩斯 Jessica Haines/艾瑞克·艾伯纳尼 Eriq Ebouaney/Fiona Press/Antoinette Engel/娜塔莉·贝克尔 Natalie Becker

导演:史蒂夫·雅各布 Steve Jacobs编剧:J·M·科兹 J.M. Coetzee/Anna Maria Montic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