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纪录片在中国电影院线当中,是极其稀有之物。这种状况近年来在院线电影市场越发多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关于慰安妇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和关于贵州一个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四个春天》,都在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6月18日,又有一部独具特质的纪录片《大河唱》在国内院线上映。这部聚焦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五位民间艺术家的纪录片,能否在商业片云集的暑期档里,赢得一席之地,尚未可知。但单就影片主题和品质而言,确实非常值得进入影院,仔细观赏体验。
《大河唱》关注的五位艺术家分别是:音乐人苏阳,说书人刘世凯,皮影艺人魏宗富,花儿歌手马风山,以及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他们要么直接从事传统民间艺术工作,要么跟传统民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影片的制作方之一——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所采取的电影人类学的观察视角,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里的出路,成为影片关注的核心议题。在笔者看来,影片关注的“传统—现代”这一社会学、历史学领域经典的二元理论范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传统民俗信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张力。影片刚一开始,展现的就是刘世凯拉着三弦,绘声绘色地讲述北宋杨家将故事的场景。这样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在影片当中一再出现:张进来的秦腔剧团,演绎着关于南宋奸臣贾似道的戏曲;而苏阳的民谣摇滚作品里,《西游记》里的弼马温孙悟空、关于贺兰山的古老传说故事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民间艺术天然就与传统历史文化产生联系,而这种深厚的传统性,自然而然会影响到这些艺术家的信仰与价值观念。片末,刘世凯将自己的两任老婆入土下葬,特意把自己的坟墓,留在了两个女人坟墓的中间,其目的,是这样享受到了“皇上的待遇”。于是,这些传统民俗信仰与历史文化,自然就跟以科学、理性、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生活之间,构成了一种无法消除的冲突和张力。



其次是自然乡土与都市生活之间的张力。影片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自然环境的对比,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往往前一秒钟还是滚滚奔流的黄河水和西北苍茫的天地景象,后一秒钟就切入拥挤的火车、喧闹的城市等都市生活的场景。之于前者,吟唱的艺术家,往往独自处于天地之间,享受“天人合一”的意象;而之于后者,这几位独具才情的艺术家,只是都市里匆忙奔走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孤独、渺小而无措。这样的影像镜头对比,或许暗含了现代化之于人的异化的批判之意,当一切脉脉温情都被工具理性所替代,当一切田园诗意都被高楼大厦和科层制所替代,人这样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似乎并没有获得他期盼已久的解放与自由,相反却进一步陷入奴役之境。
最后就是传统民艺与现代改造之间的张力。除了苏阳之外,其他四位艺术家所演绎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几乎都跟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影片当中,魏宗富难得地获得了一次前往上海演出的机会,然而当他真正在上海的学校里,演绎自己拿手的皮影戏之时,影片切入的,却是上海小朋友们极度漠然和无趣的表情。
事实上,即便在这些民间艺术的孕育生长地——西北乡间,小孩子们所热衷的,也同样是演唱流行歌曲;几位艺术家的演出虽然在本地仍然拥有观众,但这些观众也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甚至艺术家们自己的后代,都不愿意接手父辈的拿手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尽管人人都知道其之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但却非常现实地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相对而言,五位艺术家当中,在中国大中城市里作品接受度最高,也最为知名的,恰恰就是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的苏阳。本片南京站提前点映时,一位从未接触过苏阳音乐、自幼在都市里长大的观众坦言,其他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她看来,都“土”得难以接受;而只有苏阳将传统民歌与现代摇滚乐嫁接的音乐作品,让她耳目一新,她也愿意继续关注苏阳的作品。由此可见,或许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改造,是让这些艺术遗产,能够得以传承,为更多现代人所接受的必备出路。然而这样的出路,同样会为一些原生艺术的保护者和爱好者所指责和攻击。片中,苏阳于哈佛大学演讲时,遭遇的一位听众的批评,恰恰就是其作品太不“原汁原味”了。由此可见,传统民艺与现代改造之间的争论、矛盾与张力,在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而现代性又无可避免地成为大趋势的社会里,似乎会永恒存在。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出色的剪辑手法,是本片在生动主题之外的另一大亮点。比如用各种场景切换,来展现主人公的多元身份与身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在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苏阳一会儿在世界各地大城市的音乐节和演出现场引吭高歌,此时他的身份,是方言摇滚艺术家;一会儿他在西北乡间沉默前行,此时他的身份,转换成西北乡土的一位普通子民;一会儿他在朋友家中尽享欢聚,此时他的身份,又纯粹变为一位慈爱的长者。
影片也正是通过巧妙的剪辑,将传统民间艺术的孕育场所——黄河流域的西北大地和盘托出。黄河奔腾、雄鹰翱翔、大树生长、山河岁月,正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乡土,才能诞生如此深沉、诙谐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而作为这些艺术传承的五位艺术家,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节义与坚守所传递出的人格魅力和生命韧性,也同样让人无比动容。
提到剪辑,就不能不提到影片的配乐手法。据笔者观察,影片中的大多数配乐,都来自拍摄现场的音乐声。这样的拍摄和处理手法,让音乐的现场感十足,加上出色的录制技术与处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动感十足。尤其是片末通过剪辑,将苏阳在多个音乐现场演唱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贤良》的场景,蒙太奇式地组合在一起,如果不是影院的环境限制,相信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观众,都特别希望站离座位,振臂高呼,跟片中的苏阳一起,高声歌唱。



在极具感染力的现场演出中迎来影片的结尾,似乎是让观众在激越之中,切身反思传统民艺的现代出路问题。正如片中展现的那样,即便那四位并未太多变更自己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家,也已经熟练地使用快手这样的新媒体,来分享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更不用说,苏阳如果不是把传统方言民歌,嫁接到现代摇滚乐的音乐形式上,他就肯定不会取得如此这般的成功,也不太可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即便是苏阳,其在都市当中的听众,也似乎仍然是以出身于乡村和小镇的青年居多。
传统民间艺术如何传承革新?如何取得更大的影响力?这自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希望本片的公映,能够让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到祖国的这些文化瑰宝,为这些优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建言献策。如是,或许本片编创团队的心血,就没有白费。
就此搁笔。
2019.6.18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于2019年6月21日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号“文艺界”专栏刊发,此为原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电影频道。)
(附)《大河唱》观影笔记:
三弦民谣,讲述杨家将的故事,苍茫天地,音乐响起,木吉他的音乐声,从黄河水声到火车声,火车站拥挤的人群,苏阳演出现场,独自在都市中行走的苏阳,刘世凯(说书),魏宗富(皮影),宁夏盐池贺家台,宁夏固原惠德移民村,马凤山(花儿),黎套村(马凤山老家),西北乡土景象,一棵大树,苏阳坐在公交车上,《长在银川》,关于南宋奸臣贾似道的戏曲,张进来(秦腔),秦腔——戏曲中的摇滚乐,众人高歌花儿的场景无比诗意,场景切换到哈佛大学,对苏阳音乐不够原汁原味的批评,苏阳的回应:厂矿子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苏阳排练场景,苏阳在宁夏卫视上的演出,小孩儿低头玩手机,心不在焉,马凤山玩快手直播,小孩子在唱流行歌曲,苏阳在微信语音,苏阳在饭局上的颓废,朋友在唱他的歌,切入苏阳现场演出这首歌的场景,滚滚黄河水,百鸟飞起,一个人过的刘世凯,被巫医盖满印章,西北乡间,电视播放美国总统大选,张进来秉承传统节义,刘世凯现场演出,西北面食,从民歌改编到摇滚民谣的过程,音乐节上的演出,各国各地的观众,新戏台落成仪式,传统民俗的当代留存,众人把脸妆装走,余家湾人民舞台,神恩,植物生长,来上海做皮影演出,台下上海小孩儿的漠然,哥伦比亚诗歌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音乐节到聚会现场,刘世凯埋葬了自己的两个老婆,自己的墓留中间,是皇上,一棵大树,众人齐唱《贤良》的动人场景,日出日落,自然轮回,感谢银幕前所有被记录者。

大河唱(2019)

又名:The River in Me

上映日期:2019-06-18(中国大陆)片长:98分钟

主演:苏阳 / 刘世凯 / 张进来 / 魏宗富 / 马风山 / 

导演:柯永权 / 杨植淳 / 和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