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作品《独生子》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7年3月10日(星期五)下午15:00—15:18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小津安二郎作品《独生子》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郝玉霞、黄志刚、何吉、俞一平、张五妹、周洪泽、万邦炎、孙凤凤(观影者:姬伯庆、罗利生、包小龙、朱松法、姜天鸿、姜希珍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独生子》已是完全的有声片,而其中有一段“片中片”正是母子俩在观看有声影片
范达明:小津安二郎的片子去年12月在影吧的“亚洲电影月”里推出过他的一部《东京物语》,观后影友反应强烈。今年在“大师经典年展”列选的9位导演中,就把他与他的影片安排了进来,集中展映我手头所收藏小津的其他6部影片。上周的《心血来潮》1933年拍摄,还是部无声片,而且连配乐都没有。今天的《独生子》晚了三年,已是完全的有声影片——当然以美国1927年《爵士歌王》开启有声影片新时代算起,那已是9年之后,在世界范围不算领先。无独有偶,在本片里,恰恰正好有一段“片中片”,是良助陪同来东京的母亲在影院看一部欧洲的爱情影片,儿子向母亲介绍,它是部“有声影片”,可见1936年时——本片在时间上同步反映着现实生活——电影的有声技术在日本仍属新鲜事。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这段“片子”插入《独生子》里,确实显得有点突兀;而来自信州乡间老家的母亲,对这样的时髦玩意并不领情,看片中还不时打起了瞌睡,让儿子颇为尴尬。这一插曲,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的发展进程,也表现出日本城乡的差距,传统文化与时新文化的差距,以及母子两辈人之间代沟的存在。重要的是,它为在信州处境艰难、已一无所有的母亲——卖了房子与田地而不得不住到丝厂宿舍去,何以最后没有留在东京与儿子一同生活,还埋下了伏笔。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是要靠自己,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分不开
郝玉霞:可怜天下父母心。1936年的片子,看了仍然很受感动。影片展现的故事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致的。在母亲的抚育与支持下,儿子最终在东京有了一份工作,但不是很理想。我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是要靠自己,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分不开。影片从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日本在30年代的真实状况。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影片表达的主题,很像中国传统
黄志刚:影片表达的主题,很像中国传统。中国历来的传统,就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有文化有礼节的民族才会有未来。30年代的对华战争使日本走了歪路。今天习主席也强调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些传统的家训也要在今日继承下来。中国过去最后一个封建皇帝与皇朝,表现出的是朝廷的软弱,结果被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如今习主席反腐败,主张苍蝇老虎一起打;要实现中国梦,说要挽起胳膊好好干。看到今日的中国在世界站了起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我们确实有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何吉:中国确实强大了,但像朝鲜这样的小国,却也管不住,为什么?

影片的现实主义力度,在于不轻易描写主人公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范达明:影片的现实主义力度,在于不轻易描写主人公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够取得所企望的成功——譬如,母亲养育儿子之艰难与她的含辛茹苦,尽管没有钱也努力挣钱而让儿子进入东京从读中学到读大学;而良助尽管大学毕了业又谋得了工作,却很快又由市政府公务员职位上退居郊外,做了一名夜校教师,在生活上,他娶餐馆老板女儿杉子为妻,虽然成了家又生养了儿子义一,同样是度日艰难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譬如,在母亲到了东京他的家中,他必须低三下四地向同事借钱,才能给母亲买来好吃的点心与睡觉用的枕头。全家陪同母亲准备出游,所需的花费,还是儿媳卖了自己那套和服换来了钱款。影片在这方面的表现,更是通过良助当初在信州的小学老师大久保的具体命运的刻画,做了有力的陪衬性说明——当年到了东京的大久保,甚至还不如原先在信州做一名小学教师为好,他显然成为了社会残酷竞争中的败将,如今的处境,是只能开一家“吉列猪扒”店铺,做点小生意来勉强度日。大久保在东京生存的失败,作为前车之鉴,显然暗示了良助在东京暗淡无光的命运,离他少年时向母亲立志要做个“伟大人物”和所期望的美好前景,还有相当的距离。

母亲坚持要培养儿子上大学,是为了他有未来,能出人头地,过上更好的生活
俞一平:从影片来看,1936年日本的经济比较落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困难。但是日本人有很强的民族精神。母亲在农村生活尽管很困难,仍然坚持要培养儿子上大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他有未来,能出人头地。
孙凤凤:母亲为了儿子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克服困难供儿子去东京上学。儿子在东京的生活并不好,但母亲依然鼓励儿子不要放弃,去追求新的生活,要过上更好的生活。

影片人物不多,剧情简单,但开篇第一段落就很有戏剧性
范达明:这部影片人物不多,剧情简单,但开篇第一段落就很有戏剧性。那是1923年在日本中部的乡镇信州,小学毕业的良助为了进东京升中学,在学校里欺骗大久保老师说母亲同意他上中学,引来老师的家访并赞扬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支持。老师离开后,母亲为儿子撒谎而打了他一记耳光,到次日母亲同意儿子升学,并鼓励儿子求学问读好书,以及儿子在母亲面前立志要读书成才做个伟大人物的段落里,双方从意见分歧对立到认同统一,母子俩经历了内心大波大澜的冲突与起伏,俩人内心情感复杂而丰富,但外部动作不多。扮演母子俩的两位演员表演极其到位,而小津的镜头处理则干净利落:母亲以石磨磨面的家务劳动出场,说话逐渐多起来,良助因要探察母亲的想法又担心母亲的拒绝则沉默不语,他那个呆坐扶梯上只拍摄到两脚的静态画面,给人印象很深。他次日躺在塌塌米上玩弄一顶帽子,显得百无聊赖,只在母亲同意他的要求后才一骨碌爬起来。儿子站立在母亲身边立志时,只“恩”了一声,并最后表态说了一句话。但母子双方眼中均出现的泪痕,已表明了这一结果在这个贫穷家庭的出现是何等特殊与不易的事件!

母爱是伟大的。影片突出了母亲的作用与力量,这说明家庭教育很重要。
张五妹: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很负责任地去培养儿子,这很令人感动。从母亲身上,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做人一定要有志气。影片突出了母亲的作用与力量,这说明家庭教育很重要。

影片表现的不仅是母子关系,还有婆媳关系与邻里之间的关心与帮助。母亲值得敬重。
周洪泽:这部1936年的片子,表现的不仅是主人公母子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婆媳关系也很好;影片还表现主人公与邻里之间的互相关心与帮助。这些体现的是日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也是和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相似的。
万邦炎:我看后觉得受到启发教育很大,这个母亲做得很好,值得敬重。

小津后来拍片的艺术风格与导演特色,在本片里已基本形成与确立
范达明:《独生子》的风格,除了人物的对话与动作等故事影片的基本元素之外,主要还是强调用画面图像的语言来表述或完善故事情节,揭示需要交代或丰富的思想内涵,小津后来拍片的艺术风格与导演特色,在本片里已基本形成与确立。例如低机位的取景,低达的位置大约仅比家居塌塌米上的矮桌桌平面稍稍高一丁点儿;镜头很少有运动与跟拍的(只在儿子接母亲进东京时,有一个随出租车前进的运动镜头,其实机位也是固定在出租车窗口边上的);只要观众看得懂,能省略的尽量省略;喜欢以静态画面的外景空镜来转换电影场景与时空等。从主题与思想内涵来讲,基本都聚焦于表达日本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与亲情,尤其是通过两代血亲之间的情感纠葛来叙说人的欲求、期望与信念;在本片中,则主要是写了单亲之家的母亲与儿子的亲情伦理关系,母亲把自己与家族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独生子良助的成才与成就上。片头用了日本的一句俗语:“亲子关系一建立,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章。”而影片的悲剧因素在于,母亲含辛茹苦、付出毕生辛劳与心血、一心望子成龙的夙愿,最终却并未真正达到,尽管在母亲的激励下,儿子愿意继续力争与努力,至于最终是否会有人生的所谓新转机,其实仍然是个未知数。当然,就影片本身来说,它留下了一线希冀,是有着一个“光明的尾巴”的。

2017年3月15日,及22-23日整理,24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33篇纪要。

独生子一人息子(1936)

又名:Hitori musuko / The Only Son

上映日期:1936-09-15(日本)片长:87分钟

主演:饭田蝶子 / 叶山正雄 / 日守新一 / 笠智众 / 坪内美子 / 吉川满子 / 爆弾小僧 / 青木富夫 / 

导演:小津安二郎 / 编剧: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池田忠雄 Tadao Ikeda/荒田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