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建立了亲子关系,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幕。芥川龙之介的这句话被打在电影开始之前,也奠定了故事伤感的基调。

寡居的母亲带着儿子良助辛苦过活,用在纺织厂的微博收入供儿子读书。儿子想要读中学却无法向母亲开口,带着少年特有的倔强与沉默静立在墙边。在老师拜访之后,母亲下定决心支持儿子读中学,儿子说,一定努力,过上好的生活。

镜头转换,一晃十几年过去,母亲去东京看望儿子。孰料儿子租住在类似郊区的破房子里,已经结婚生子,自己则是一名普通的夜校教师。儿子四处借钱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新的枕头,带母亲到处去玩,看电影。然而儿子的心中始终不平静。他问母亲,对自己失望吗?母亲口说不失望,心内还是五味俱全。自己埋葬了青春,辛苦操劳,最艰难时甚至卖掉了丈夫留下来的房子和田地,就是为了供养儿子读书,以便让他出人头地。然而儿子说,东京太大了,人才太多了,自己根本就不算个什么。就连之前意气风发要到东京闯一闯的老师,也被淹没在都市的洪流里,被时间摧残成一个萎靡不振的满脸油污的卖猪排饭的老板而已。

母亲若有所思,儿子却伤感起来,早知道这样,当初没来东京就好了。

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放在母亲如何辛劳上面,只是在母亲与儿子争论时,脱口说出自己如今无家可归住在工厂宿舍里这种无言的付出。影片开始被感伤的氛围笼罩,被生活压抑到极点的母亲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

儿子借下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儿媳偷偷卖了自己的和服,想好好招待母亲。不料隔壁邻居的小孩为了借同学的棒球手套,逗马玩被踢伤。儿子抱起小孩帮忙送医院,并掏出所有的钱给邻居。儿子对母亲表示遗憾,无法带她出去玩。母亲却说儿子雪中送炭的行为让自己很欣慰很高兴,因为自己也穷过。

母亲眼见着儿子成为一个孝顺、负责、善良的人,心中高兴,她无法说出口的却是,儿子没有过上好的生活,她的所有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

作为小津安二郎第一部有声电影,《独生子》放到现在,依然具有社会意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无底的黑洞。父母默默的付出,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家庭的孩子,从读书起,就背负着家长甚至家族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过上高人一等的生活。然而,城市太大了,有能力的人太多了,勉强挣扎在生活水平线上的孩子们无法回望父母期望的眼神。然而千百年来,父母照样付出,孩子照样接受,并带着各种情绪,开始百样人生。各种滋味,其人自知。

影片里,儿子贫穷的邻居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喃喃自语:他早就想要一双棒球手套,如果我早点买给他就好了。这又是另一位母亲,面对贫穷,挣扎在母爱一端的一句话。听着着实让人难受。

最后,母亲回到乡下,别人问起,她说东京很大很大,我儿子生活得很好。然后怔怔地望着抹布,半天无法回神。而儿子,则准备考中等教师资质,努力过得比现在好,再把母亲接去分享。连接母子关系的纽带是爱与责任,然而,有时候附带的很多世俗的因素,像春天新生的倒刺,生生刺伤两代人。

对很多人来说,大家都在爱,却往往把爱和付出投入进一个奇怪的黑洞,深不见底,却牢牢地拽着大家沉入压抑沉闷的生活深处。无法喘息。

独生子一人息子(1936)

又名:Hitori musuko / The Only Son

上映日期:1936-09-15(日本)片长:87分钟

主演:饭田蝶子 / 叶山正雄 / 日守新一 / 笠智众 / 坪内美子 / 吉川满子 / 爆弾小僧 / 青木富夫 / 

导演:小津安二郎 / 编剧: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池田忠雄 Tadao Ikeda/荒田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