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电影中,笠智众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但在母亲的角色上,原节子、东山千荣子、田中绢代等人曾先后饰演的不同形象的母亲各具特色,诠释方法因人而异。拍摄于1936年的《独生子》,属于小津战前作品中较有分量的一部。饭田蝶子在片中饰演过早丧夫的单身母亲,在导演所塑造的一众母亲中,尤其令我厌恶。被着力打造的这一母亲形象,在剧本的创作上或许出现了些许偏差导致了本打算被塑造成完美的母性形象在成型后却令人心生厌恶,产生排斥之感。

剧情很简单:单身母亲辛苦工作供儿子读书,儿子成人后在东京任教师职,生活清贫。对儿子报有无限希望的母亲来到东京,发现早已娶妻生子,落户安家的儿子收入微薄且安于现状,心理落差使母亲伤心失望。

核心场景被安置在儿子的东京寓所,本以为辛苦半生老年享福的单身母亲在看到儿子窘迫的现状后眉头不展,一脸阴云。对尚在襁褓中的孙子也无丝毫爱怜的表示,自始至终没有问及儿子的生活是否快乐,婚姻是否幸福。当儿子问到对自己妻子的评价时,她除了“温柔”两字便无下文。这让久别重逢,甫一见面不叙离别之情,却关心物质富足与否的乡下老太的势利嘴脸无处遁形。幸福的主旨对年迈的母亲来说也许仅限于出人头地与财富积累,把自己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强行灌输。片末,在处理了邻居儿子的伤情后,母亲才体会到自己独子身上的可贵品质,思想上发生了些微的转变。回到信州老家,当纺织女工问起母亲这次探亲的感受,母亲回答的却是对东京的印象,心灵深处始终耻于面对儿子惨淡的营生。

联想到《东京物语》,老年夫妇到东京后感到给儿女的生活带来不便,决定提起返程。而在《独生子》中,母亲的到来迫使儿子四处借债,儿媳变卖和服,却始终赖在东京絮絮叨叨一番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理给本已压力山大的儿子带来心理上的二度负担。

或许对于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观影诸君而言,在下思想荒唐,没有向上攀爬的进取心。但对我而言,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与想法,身外之物随他而去。秉持正直的品性与爱心,保有独立的思想及一定的知识沉淀,不受舆论左右活出自己的真实才是我所希望的。

此外,或有意或无意,剧中给出了几组对比,比如:
1.一脸憧憬地对纺织女同事说儿子已到适婚年龄与得知儿子业已结婚消息时却脸露失望的对比。
2.笠智众4个孩子,一家六口,经营着炸猪排店,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反之作为独生儿子,算上偶来探亲的母亲才凑足四人的家庭却愁云永昼。
3.儿子、儿媳、老师、邻居等人的乐观情绪与母亲一人的悲观情绪的对比。

独生子一人息子(1936)

又名:Hitori musuko / The Only Son

上映日期:1936-09-15(日本)片长:87分钟

主演:饭田蝶子 / 叶山正雄 / 日守新一 / 笠智众 / 坪内美子 / 吉川满子 / 爆弾小僧 / 青木富夫 / 

导演:小津安二郎 / 编剧: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池田忠雄 Tadao Ikeda/荒田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