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何以为家》的几个译名吧,很有意思。
第一个,直译的《迦百农》。很多人说这个其实比《何以为家》更贴近电影的灵魂和文化内核,确实没错。
迦百农,英文叫做Capernaum,这其实是圣经新约里的一个地名,也是耶稣曾经传道的地方。
它曾是一座无比繁华的犹太城、港口城市,耶稣的第二故乡,但是迦百农的人民不愿意相信耶稣并将他赶出城外,这座没有信仰的城市也终究应验了耶稣的预言而毁灭,变成了一座废墟。所以迦百农也被叫做“被上帝遗弃的城市”。
发生神迹的地方却变成了一片苦不堪言的乱象。所以这个词也有“混乱”和“失序”的意味。
就像电影中的主角zain,过着仿若被上帝遗弃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很有味道和深意的名字。
香港的翻译则是《星仔打官司》。
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很多香港外语片的翻译,被吐槽的也蛮多的了。
《摔跤吧,爸爸》,香港的译名是《打死不离3父女》,
《神秘巨星》,香港的译名是《打死不离歌星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香港也叫《作死不离3兄弟》。
看下来的感觉是,他们比较注重传达电影的剧情,用词更加一目了然。力求在短短几个字之中高度概括电影的表层内容。
不是说全无好处,但确实有点破坏意境。
台湾的是《我想有个家》,比较有时代感的感性。中规中矩。
然后就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何以为家》。(虽然我老是读成《何以家为》)
——个人觉得,这个译名真的是里面最好的翻译了。起码是在中文的语境下,最贴合的翻译了。
既准确地描述了剧情,比港台的翻译又信达雅得多。
何以为家,以何为家,一下就有种悲凉感,漂泊感,无奈。想起来都觉得脸颊吹过寒风。
《迦百农》也很美,可以说更有内涵和深意。但脱离这个解释之后,放在中文的语境里,异域气息和宗教感太重。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汉语习惯。
即使了解了这个译名背后的深意,没有这样信仰环境和历史的人群中也很难感受到这个词所包含的苍凉与神性。
这就是语言和文化之间难以逾越的壁垒。
词语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包含了那个词语背后的整套语言逻辑和文化内涵。甚至有些词语,一个词天然就构成了一个故事。所谓恰如其分,就是用词得当。将中文的美感化入这个故事,或许也会让我们更容易“进去”一些。
当然,个人感受不同。
其实你也不用主动判断,看完电影之后能深深留在你脑海里的那个名字就是你体会到的,这个电影真正的味道。
* 资料来自网络,自己整理(有错误一定指正我)

何以为家كفرناحوم(2018)

又名:迦百农 / 星仔打官司(港) / 我想有个家(台) / Cafarnaúm / Capernaum / Capharnaüm

上映日期:2019-04-29(中国大陆) / 2018-05-17(戛纳电影节) / 2018-09-20(黎巴嫩)片长:126分钟

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 / 约丹诺斯·希费罗 / 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 / 卡萨尔·艾尔·哈达德 / 法迪·尤瑟夫 / 海塔·塞德拉·伊扎姆 / 阿拉·乔什涅 / 娜丁·拉巴基 / 埃利亚斯·库利 / 努尔·艾尔·侯赛尼 / 

导演:娜丁·拉巴基 / 编剧:娜丁·拉巴基 Nadine Labaki/吉哈德·霍加里 Jihad Hojeily/米歇尔·凯斯沃尼 Michelle Keserwany/乔治斯·哈巴兹 Georges Khabbaz/哈立德·穆扎纳 Khaled Mouzanar

何以为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