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迦百农》,获得2018年戛纳评审团奖,讲述黎巴嫩难民儿童问题。“迦百农”阿拉伯语意为“混乱”,出自圣经中的地名,意指耶稣降临拯救苦难之前的世界。国内上映为了更接地气,片名改为《何以为家》,中国版海报上的slogan——我要控告我的父母把我生下来,更是直指主题。

故事的结尾,导演给了观众一点希望,主人公12岁的赞恩(也是小演员的真名,他是现实中真实的难民)阴差阳错获得了救助,有了护照,变成了有身份的人。这一点上,十几年前是枝裕和的那部《无人知晓》在对现实的处理上更克制,《无人知晓》中导演虽然把阳光注入到了片中孤儿的生活中,但阳光是冰冷的,实则还是传递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影片结尾孩子们走在阳光下,说着成熟的话,脸上却是稚嫩又冰冷的表情,他们的存在永远无人知晓,让人心痛。是枝裕和去年的《小偷家族》则更进一步把问题上升到了质疑日本传统伦理与法律——血缘关系的亲子正当性。即:亲情是否可以离开血缘关系。
而《迦百农》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导演关注现实,希望发出强烈的声音,煽情就是明着来的。六个月的拍摄时间,500小时的素材,用了一年时间剪成2小时。据说导演为了拍摄此片抵押了房子,如此努力,影片却差点因为黎巴嫩国家干预而夭折。所以,能在全球大范围上映已是幸事。

电影终究能影响现实,影片小演员赞因终于获得某难民署的帮助,全家搬到挪威生活,并被当地政府安排接受正规教育。

但即便此片的影响力再大,千万黎巴嫩难民和中东地区的孩童都依然无法得救。这是让人痛苦的无解的现实。
我们操不了中东的心,只能顾好身边事,不止要反思如何对待孩子,更重要的反思何为责任。
而这种责任在中东那样的极端情况下确实难以履行,如法庭上赞恩的母亲对对方律师的哭诉:你没有体会过我的生活,你不知道喂孩子喝糖水长大是什么感觉,你没有权利来说我,我只能自己想办法,我就是自己的审判官。
虽然从中国版海报的slogan看,《何以为家》好像是将责任归为不负责任的父母——既然没有能力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就不要再生了。但其实导演并未在道德层面周旋太久,影片结尾展现了一个黑人母子相拥而泣的段落(黑人母亲曾拿走钱并丢下孩子离去),这也是从侧面认可了母亲的爱,只是这份爱无法做到那么纯粹,当面临两难境地的时候很难决定如何选择,是不抛弃不放弃却一起饿死,还是用抛弃来换取孩子更好的未来。
比如片中的一个细节,当赞恩想尽所有办法都无法让自己和弟弟继续活下去的时候,他也流着泪抛弃了1岁的小弟弟,把他卖给了人贩子,拿到了酬金的赞恩在理发时,看着镜中的自己,哽咽的留下眼泪,他恨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怎么也做出了像自己父母一样抛弃孩子的事。
一些人没有注意这些段落,所以才有了“这些大人太没责任感,还不如一个12岁孩子”的评价。其实这样简单的指责没什么意义,也并非电影的主题。
没有人想抛弃至亲,但当被逼入绝境,我们的选择只怕大都一样。人性终究经不起拷问,责任的界限我们也很难定义。
问题最终指向恶劣的国家环境,我们只能祈祷,不要让“人性的拷问”变成一种生活常态。最终,人不再是人。
回过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国有太多更加复杂的题材应该被拍出来,但始终很难。
悲伤的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面对千疮百孔的世界,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写篇这样没用的文章呼吁一下。




THE END

何以为家كفرناحوم(2018)

又名:迦百农 / 星仔打官司(港) / 我想有个家(台) / Cafarnaúm / Capernaum / Capharnaüm

上映日期:2019-04-29(中国大陆) / 2018-05-17(戛纳电影节) / 2018-09-20(黎巴嫩)片长:126分钟

主演:扎因·拉费阿 Zain al-Rafeea/约丹诺斯·希费罗 Yordanos Shiferaw/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 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卡萨尔·艾尔·哈达德 Kawsar Al Haddad/法迪·尤瑟夫 Fadi Yousef/海塔·塞德拉·伊扎姆 Haita 'Cedra' Izzam/阿拉·乔什涅 Alaa Chouchnieh/娜丁·拉巴基 Nadine Labaki/埃利亚斯·库利 Elias Khoury/努尔·艾尔·侯赛尼 Nour El Husseini

导演:娜丁·拉巴基 Nadine Labaki编剧:娜丁·拉巴基 Nadine Labaki/吉哈德·霍加里 Jihad Hojeily/米歇尔·凯斯沃尼 Michelle Keserwany/乔治斯·哈巴兹 Georges Khabbaz/哈立德·穆扎纳 Khaled Mouzanar

何以为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