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打败了《海边的曼彻斯特》,成为我心目中的丧片NO.1,如果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种别人家的丧,那么《何以为家》就是一种平凡人触手可及的丧,甚至不用去到遥远的战乱国家、不用去到贫困的埃塞罗比亚,在我国的偏远小山村,就可以看到这种越穷越生的典型人家,《何以为家》只是找到了更典型的战争难民家庭,让这种穷困、苦难更具冲击力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电影360度呈现了穷人在现实面前巨大的无奈。很多精英主义者、小资阶级一边喝着手磨咖啡、一边在网上和人家论战996时,他们可能会说一句“你穷,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没有升职加薪,是因为你没有12*12”、“我项目期每天通宵加班,在望京soho看着第一缕阳光迎接新一天,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OK,Fine!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写进九年义务教育这么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人认为穷等于不努力,还有人认为穷人只要拼了命去奋斗就能打破阶级壁垒跃过龙门。
如果每个人光凭努力就可以实现阶级跨越,这世界早就人人都是共产主义了。《何以为家》的小男孩赞恩,是叙利亚难民,这种出身,比起希尔顿、王思聪之流差了不止一千个马云。如果说,王思聪是被上帝眷顾的孩子,那么赞恩就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他就被烙上了受苦受难的印记。这是现实最大的残酷——出身上的不平等。
出生在发达国家、富有家庭的孩子,背靠父辈打下的江山,可以轻松获得这世界上能用金钱搞定的一切资源,最优的成长环境、最优的教育资源、最优的物质条件,他们努力了做得最好的事情,是投胎,投胎是他们10000步中的1,其后的0是加持,是锦上添花。而出生在战乱地区的赞恩,12岁的身体,却瘦弱得看上去只有7、8岁,为了生存,每天帮不生性的父母绞尽脑汁制毒、贩毒,家里还有大大小小6、7个弟弟妹妹,他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就连去上学他也只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因为学校有免费午餐。
当然,我们人人都能认识到这种出身上的不平等,但未必都能真正去理解这种不平等,所以才会在争论996问题时,有人把贫穷问题归结到“你们还不够努力、你们加班不够多”上面去,如果努力就一定可以摆脱贫穷的话,赞恩早就是百万富翁了。多年前有一篇爆款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是一个寒门学子的心声,他出生在大山里,寒窗苦读终于考进了大城市的名牌大学,极力掩饰出身上的捉襟见肘,工作后天天加班、不敢喘气,终于能够在心态上和城市里的同事们平起平坐。此文略为鸡汤,但至少点出了一个道理,出身的不平等,可能需要穷人用半辈子、甚至一辈子来追补差距。无独有偶,2011年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战,一名老师说,如今成绩好的学生多来自于富裕家庭,寒门学子想靠读书改变命运越来越难。高考向来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这可能是走钢索。当逆天改命的路越走越窄,穷苦人家该何去何从?
刚看完《何以为家》时,我把问题归结到赞恩的父母身上,认为他们不生孩子就没有这个悲剧,然而,即使没有赞恩、也会有贬恩、同恩、赐恩各种恩。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苦难,而是整个叙利亚乃至全球战乱、贫穷国家的苦难,再近一点,我国四川凉山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由于对这样的苦难无能为力,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不听不看。
电影里饰演赞恩的小男孩,一直被夸演技好,他是本色出演,本身就是一名逃亡往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出演电影时,也是12岁,成名后受到关注,接受帮助全家迁往挪威,可以说是“一人富贵,全家光荣”的楷模。如果他没有被选中拍摄这部电影,他如今仍是千万流亡在外的难民一员,可能仍在过着四处游荡捡垃圾维生的生活,相比起其它难民,男主角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导演,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上了大银幕,被全球范围内的上流阶级看到,成为了中产们茶余饭后针砭时弊的谈资。而在这之前,他在战火连天、流离失所中挣扎了12年,他只是一个孩子。

何以为家كفرناحوم(2018)

又名:迦百农 / 星仔打官司(港) / 我想有个家(台) / Cafarnaúm / Capernaum / Capharnaüm

上映日期:2019-04-29(中国大陆) / 2018-05-17(戛纳电影节) / 2018-09-20(黎巴嫩)片长:126分钟

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 / 约丹诺斯·希费罗 / 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 / 卡萨尔·艾尔·哈达德 / 法迪·尤瑟夫 / 海塔·塞德拉·伊扎姆 / 阿拉·乔什涅 / 娜丁·拉巴基 / 埃利亚斯·库利 / 努尔·艾尔·侯赛尼 / 

导演:娜丁·拉巴基 / 编剧:娜丁·拉巴基 Nadine Labaki/吉哈德·霍加里 Jihad Hojeily/米歇尔·凯斯沃尼 Michelle Keserwany/乔治斯·哈巴兹 Georges Khabbaz/哈立德·穆扎纳 Khaled Mouzanar

何以为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