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傍晚7点钟,一部以书为主题的人文类纪录片悄然上线。
每年,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纪录片产出,其中不乏精品,但专门把书拎出来谈门道的,实在少之又少,上一部大概是92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吧,哦对,它还是一部情景喜剧。

作为一名图书行当的从业人员,看到这部片子,多少还是有些激动。
“终于,有机会让书籍、让这个行业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这句话说出来,其实很奇怪。
1
2019年,你读了几本书?

这算得上是灵魂拷问之一吗?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除了课本,我并不爱阅读其他图书。
甚至可以说,我非常不爱读书。
为什么呢?
因为书本又厚又重,拿手里装包里,都很占位置;
因为读书很容易犯困,每当睡不着觉,就随便拿一本书,躺床上翻一翻,不出五分钟,周公就准时出现;
因为书的价格很贵,它不是我的生活必需品,我宁愿多买一袋小当家抽限量版水浒卡,也绝不给自己的钱包和大脑增加负担;
因为读书很费时间,读一本书的时间,我可以和伙伴们在一起玩很久;
……

其实成年人抗拒读书的逻辑也逃不过这几点:空间、时间、投入产出比……
今年8月,有幸参加2019年最美书店周的闭幕式,现场公布了一份《新青年阅读文化风向标》。
调查结果显示:76.8%的人,每日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一月读书5本以上的,占9.2%。


说实话,这个数据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我的通勤时间几乎占据了每日生活的六分之一,有时候,在地铁上会突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便将目光放在周围的乘客身上。
使用电子设备必然是大家消耗时间的第一选择,但也总能看到手捧大大小小的图书,静默阅读的人。
有一次,我注意到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一件白色的羽绒服,手里的书封露出一抹鹅黄。
他低头认真地读着那本书,到了换乘的车站,可能因为没带书签吧,他将右手食指放在刚才读过的书页上,“啪”地合起书本。
一路上,左手都端握着书脊,仿佛双手捧着的,是一件珍宝。
到了换乘点,我站在了与他相隔4个车厢的位置等着地铁,转头看他,又沉入了书中的故事。

又一次,是一对母子。
妈妈本在考验儿子的英语背诵,后来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简爱》,两人就书中的故事情节讨论了一段车程。
还有一次,是一对伴侣。
双双抓着某资质考试资料,一边吐槽考试地点遥远,一边互相提问知识要点,你来我往,虐死身边的单身狗。
至于我,我也常在地铁上看书,之前收了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早期的几册口袋本,非常小巧便携,没事的时候在路上翻翻。
虽然在这个系列中收录的一些故事,其中的逻辑关系在现在看来早已过时,甚至非常“不合逻辑”,但在荒诞剧情下的人性映射,真的值得反复品味。


2
你为什么要读书?

这是《但是还有书籍》预告片中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自我们开始接触图书之日起,就出现的一个问题。
我出生的地方并不繁华,某即将掉出五线之外的小城。
从记事开始,就处在一种“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没出息”的教育环境中。
好像也没多想过,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非要说,大概是考个好大学吧,往后的事情,一片空白。
初中开始,有同学辍学,或者读完初中就不再继续自己的学业,这些孩子,也被老师和家长贴上“不争气”、“没出息”的标签。
在那个时候,偏离既定轨道,就是错误。
当时的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他们不继续读书了?
有一次,和其中一个同学一起吃饭,我发现其实他有自己的言不由衷。
“我爸早和我妈离婚了,后妈对我倒是挺好的,其实我也很喜欢读书,而且觉得认真学一下,这些东西都不难。
但是家里经济状况一直也不太好,我想了想读下去不如早点出来赚钱,能让我爸和阿姨负担少一点。”
如果抛开生命中的不可抗力,那么,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们需要果腹的粮食,也需要为自己提供支持的精神食粮,这是我们不断进步的一种本能。
不善于表达,并不一定会成为内向的孤独患者,笔下的故事,会成为展现有趣灵魂的不二法门。
纵然我没有真的见证历史的变迁,没有真的游历过山川大河,但在书里,我就是世界的唯一主角,灵魂已经随着不同书中不同的主人公,感受了不同的人生。
我们从小就被培根这句话洗脑:读史让人明智,读诗让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我们读过的书,会内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能以更加开阔的目光去接纳身边的问题,拥有更加多维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3
简单谈谈这部纪录片

今年四月第一次看到宣传,当时预告会在夏天上映。
然后,我们在冬天的末尾终于盼来了它。
自从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大获好评后,哔哩哔哩的触手开始伸向各个题材,这次的《但是还有书籍》也是b站和小河传媒的一次尝试。
五集,周更,每集30分钟左右,每看一集都在死亡倒计时。
碎片化时代下的沉静思考,多样化书籍背后的百样人生。出发点和立意都值得肯定。
现在更新第一集,收获豆瓣9.4分、b站9.9分的高分。


编辑作为沟通读者和作者的重要纽带,背负着发掘优质内容的责任。
“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的就是编辑译者,这群文字搬运工的事儿。
说到这群人,我会忍不住想起某行业内前辈对做书行当的整体评价:
出版业的人,什么都好,就是骨子里有种与世隔绝的清高劲儿,这股臭脾气,真的拒绝了,也斩断了太多机会。
上个月4号,读库的搬迁求助信刷屏朋友圈,18号,腾讯大家发布一篇名为《今年书店关得特别多》的文章(现已被删除)。
我仿佛看到明年即将会有“实体书店已消失”、“纸质书已被完全取代”的新闻要被发布。
图书行业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夕阳产业,有一部分原因,确实是自己“作”的。



让好的作品被世人知晓,是每个编辑的夙愿。


但受挫,也是编辑要面对的日常。


常常因为书的事儿,和朋友断绝关系。

但书的事儿,其实不单单只是书。




还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因素。
每个看起来简单的职业,都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与困境。


当时,我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抱着手机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和朱岳老师一起掉眼泪。
好的内容不被认可,编辑比作者还要难受,这是真的。
“从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到不择手段地推销书”每位以做书为幸福的编辑,依旧愿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
这里讲的,仅仅是第一集中的一个故事,剩下的,大家可以移步b站。
最后,我想以诗歌《但是还有书籍》作为文章的结尾。
但是还有书籍
作者:米沃什 [波兰]
译者:杨德友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
此乃真正的存在
书籍一下子出现
崭新,还有些湿润
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
受到触摸、爱抚
开始长时生存
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
城堡在空中爆破
部落在远征途中
行星在运行
“我们永存,”书籍说
即使书页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
书籍比我们持久
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没有损失
依然是大戏台
女人的时装
挂露珠的丁香花
山谷的歌声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
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
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愿你,遇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本书。
参考来自
深度 | 在新青年阅读「+」中,寻找对世界的发声方式
https://mp.weixin.qq.com/s/A3E89k4_sw8dVTuC9XavOQ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8220315/?from=search&seid=1945174949415161876

但是还有书籍(2019)

又名:但是,还有书籍/And Yet The Books

主演:朱岳 / 俞国林 / 范晔 / 朱利伟 / 

导演:罗颖鸾 / 

但是还有书籍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