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朋友再见!
  《桥》这个电影很特别,不仅特别在情节的跌宕起伏,还在于背后的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的历史让人扼腕叹息,89年东欧巨变,终于从统一于分裂。演员们也随着不同隶属于国家,从此不相往来。铁托执政的那个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在铁托死后,不同民族主义的矛盾反弹。西方国家多是一族一国,这些不同种族更多又是不同宗教和政治观念联系了在一起的,都有强烈的政治需求。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下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国际上不结盟,受到了苏联和北约的双重碾压,强权的铁托死去,加上欧美的和平演变,知识界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处在民族和宗教的双重冲突之中,经年的日积月累,最终走向了分裂。这种过早的民主制度,显得有点水土不服,加上西方多年的经济制裁,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导致分裂后的经济反不如初。
  关于民族问题,中国最近若干年在新疆和西藏也有一些摩擦,刻意的同化不是短时间的效果,从的历史流程来看,几千年的王朝变革,能同化的已经同化,大多数的民族都是在宗教和政治需求外的,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表现的群体差异。正因如此,才有当下的稳定。没有同化的民族,民族政策做不好,就会埋下隐患。眼下的民族自治,是形式上,不是实质上,因为理想式的民族自治政策不利于国家的整合,反而突出不同的习惯和文化乃至政治上的需求。
  回头在说电影《桥》里的这些演员,导演哈·克尔瓦瓦茨是个穆斯林,他在波黑内战中,不愿意离开,结果饿死在了萨拉热窝;老虎的饰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现在生活在贝尔格莱德,他是塞尔维亚社会党的成员,现在他经常演一些电视剧,生活的不错;猫头鹰的扮演者雷·巴西奇现在还活着,他是克罗地亚共同体的党员;那个年轻的小子班比诺,现在快六十了,但工程师的扮演者在南联邦解体以前就去世了。2005年应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之邀,终于让他们和《桥》其他演员一起来了中国,也就这个时候他们能一起没有顾忌的追忆往事。
  崔永元约他们去颐和园,他们最爱买的东西是10元钱一条的纱巾,后来崔永元从家里拿了好多苏杭丝绸制品送给他们,他们很喜欢,但是还要买,因为要回去送给朋友、亲戚。在宾馆里,他们又问崔永元,冰箱里的酒可以喝吗?柜子上的咖啡可以喝吗?崔永元说:前南影人的现状“有点凄凉”。
  回头想想国产的战争电影,近期的只有《集结号》,早些年有《血战台儿庄》、《紫日》、《大捷》还可以,因为人性没有淹没于政治倾向中,尽可能的反应了战争的残酷,其他的不是过于高大上,就是政治教化太浓,要不就是手撕鬼子太雷人。《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间接了影响了海峡两岸政策,蒋经国看过后感概,“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至于《大决战》、《开国大典》只能算是有政治倾向的纪录片了。

桥Мост(1969)

又名:Most / Savage Bridge

上映日期:1969-07-14(南斯拉夫)片长:105分钟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斯洛博丹·佩罗维奇 / 鲍里斯·德沃尔尼克 / 雷利亚·巴希奇 / 希比娜·米亚托维奇 / Boro Begovic / 伊万·严尼奇耶维奇 / Igor Galo / Wilhelm Koch-Hooge / 汉约·哈塞 / 约万·米利切维奇 / Dusan Janicijevic / 德米特·比滕茨 / Maks Furijan / Milja Vujanovic / Veljko Mandic / Slobodan Velimirovic / Minja Vojvodic /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 编剧:Djordje Lebovic/Predrag Golubovic

桥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