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惩罚El Castigo(2022)

又名:The Punishment

上映日期:2022-11-19(塔林电影节) / 2023-04-21(北京国际电影节)片长:85分钟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 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 雅伊尔·尤里 卡塔利娜·萨韦德拉 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导演:马蒂亚斯·比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