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这是部烂片,作为电影来看情节设置简直无厘头,不过编剧还是有些想法的。

影片开始交代了男女少年的奸情,进入教室马上引出一系列历史著名的伦理问题,好,那么最后一课我们就来讨论伦理——这也是哲学指导生活的重要环节,仿佛有了哲学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让我们在明白女主与教授感情状况下重新来看待这个故事,教授有意设置了最后一课,玩了一次只有他们两人心中了然,其余人只能在意淫的游戏,好像做爱与手淫,哲学与生活。三次,姑娘都没选择教授,可能教授活儿不行。那么教授的结局可能有三,活下去(吃三明治),死(自杀),不管这事(不开抽屉)。简单来说这个蛋疼的剧本就是这样。

不过,如此理性的教授,居然无法克制青春少女的诱惑,显然不理性。同时也正说明了“理性的极致就是疯癫”——在理性主义盛行的日耳曼德意志居然能诞生尼采和希特勒这些奇葩,足以说明这一点。于是,女主宁可选择飞叶子听歌直到被核弹炸死,也不愿意那么“疯癫”的活下去。顺便说,致幻植物是所有古文明共有的,要不然你觉得“焚香咏经”焚的是什么?(具体看我的日记里面资料http://www.douban.com/note/193859294/)

不错,作为编剧的文化产业人,哪怕是片中这帮学习哲学的小屁孩,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了文化和艺术,我们就可以淡然的面对死亡。此刻生命终极意义也顺理成章的变成无目的无意义。片中老师和学生之间价值观的鸿沟也可以看作两个时代的价值鸿沟:启蒙主义到理性主义时代,人们相信选择、规律、理性分析,这种倾向帮助那时的人们完成了殖民扩张、原材料掠夺、商品输出,其背后的在场形而上学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种族灭绝、奥斯维辛。为了避免悲剧,战后的反思倾向于非理性主义,尼采这种人物也被哲学家挖出来大书特书,理性主义开山劈地的元语言不再适用了,多元主义也无法让穆斯林买账。

说到底,这是人性。

就像片中教授的三种选择,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现实中他绝对会很快复原,接着物色下一届学生,三种选择只是展现给我们看;影片中倡导的“有了文化艺术我们就可以淡然面对死亡”也仅仅是展现给观众的一种价值观输出,实际上我们还是屈从于电影工业、通过消费让它们填充我们空洞的生活,寻找模棱两可的生存意义并且信以为真——艺术之于生活,恐怕就是这样。

就像片中有意的忽略掉人性:你会让证券经纪人带着黄金进去么,乌合之众们绝对会干掉她然后分钱的;女生资源众多的大学教授居然有”真命天女病“;面对世界末日居然大家诚恳的说出自己的疾病、一点没有撒谎等等等等。亲历法国大革命的庞勒写过一本小书《乌合之众》,经验告诉他无论多么睿智的头脑、哪怕那些哲学研究者,在群体中间也带有群体性的一切特点——莫名的狂热、毫无理智,变成分分钟干掉别人的暴徒。于是就像这部无厘头的片子一样,哲思就是意淫,真实的生活赤裸的人性会扒光它的衣服。

末日哲学家The Philosophers(2014)

又名:末日公投(港) / After the Dark

上映日期:2013-08-21(德国) / 2014-02-07(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詹姆斯·达西 / 苏菲·洛 / 达里尔·沙巴拉 / 弗雷迪·史卓玛 / 瑞斯·维克菲尔德 / 邦妮·怀特 / 雅各布·雅迪斯 / 乔治·布莱顿 / 菲利帕·库特哈德 / 凯蒂·芬德莱 / 娜塔莎·戈特 / 泰瑟·哈桑 / 香奈儿·比安卡·何 / 达流士·胡马云 / 辛塔·劳拉·基尔 / 

导演:约翰·赫德斯 / 编剧:约翰·赫德斯 John Huddles

末日哲学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