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为讽刺学究的片子,我却不以为然。
父亲和儿子象征着是当今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两派:父亲传统且高傲,坚信着学术的圣洁性不可亵渎;他用尽毕生心血追寻真理女神的冠冕,却要以牺牲世人的认可,忍受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为代价。而儿子呢,则代表着新一代的学术风气,不为所谓真理,却只追求短平快的成果产出,正如陶罐的比喻,精美漂亮却终究无法还原真相;但另一方面,他却在努力让更多的人去接触神坛上的世界,让更多的普通人去重新认识经典。影片并未清晰地表明究竟哪一个才是真该得到赞颂的对象,却相反地,在以色列国家奖这一花环究竟该给谁的游移之间,传递了古典派与当代派对立统一的思想。
我们这个时代毫无疑问是一个传统与新生并存的时代,而以色列更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革新之剑两端的民族。影片的许多细节,其实看似冗余,仔细琢磨却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父亲在采访中说到他是第一代出生在以色列的人,还有他每天去国家图书馆路上都会经过的那块纪念暗杀同胞的石碑,镜头之间展示出的是经过无数代人民的苦难和奋斗所传承下来的犹太文化;儿子和同事边打壁球边讨论学术,让人隐约感觉到面前的高墙正是他喜欢在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他试图挣脱的“壁垒”, 说它是犹太传统也好,犹太人的历史身份也罢,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其实是孙子这个角色的设置,这个接近成年却一事无成的人正传递出的正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Uriel当时对他说的那段话不仅仅是气头上的胡言乱语,更像是当代新以色列人站在过去与未来岔口的一种茫然和无奈,似乎不知从什么时候,那些犹太教先知已经不再站出来指引道路,而只是不知在哪里静静观看着,看人间这一出出闹剧如何上演。

当影片的节奏进行到最后,其实究竟该走上领奖台的是谁,已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华美却让人眩晕的国家最高奖不过是在追求学术巅峰中一个看似令人豁然开朗,实则毫无意义的脚注,连同那个神秘的戏份不多的老年女人一样,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出现又消失,尽管美好却也转瞬即逝。科学和宗教都喜欢追求的真理,没有人知道究竟在何方,离我们有多远,因而或许能做的,也不过是茫然无措地站在人海之间,握住身边人的手,把握住每一个存在的当下,让传统与革新就这样在模糊的语境中慢慢携手向前。“下面我们演奏以色列国歌《希望》”,一切最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对于经历过并正在经历太多复杂与不确定的犹太民族,幸运的是,引领他们的更多是主人公父子这样严谨而善良的人,而并非Grossman的沽名钓誉之辈。因而我们能看到最后的最后紧张的父亲略松了一口气,只要这个时代有人在追求那些崇高的东西,未来,总还是充满希望的吧。

脚注הערת שוליים(2011)

又名:注脚风云(港) / 学术父子 / 抄袭风暴 / 注脚 / Footnote / He'arat Shulayim

上映日期:2011-05-25(以色列)片长:106分钟

主演:Lior Ashkenazi/Alma Zack/Shlomo Bar Aba/Alisa Rosen/Micah Lewensohn/Yuval Scharf/Nevo Kimchi

导演:约瑟夫·斯达 Joseph Cedar编剧:约瑟夫·斯达 Joseph Ced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