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氤氲着淡淡愁思,影片《红河》化开红色字幕,定格在幼年阿桃稚气的脸上——酝酿出了浓浓的文艺气息。
从《芳香之旅》到《花腰新娘》,源于导演章家瑞的云南情节,这次的故事为“云南三部曲”添加了动人的悲情元素,牵动人心。
悲情元素的运用可以说是电影导演们营造影片文艺氛围的最有效手段。可是本应作为文艺片的《红河》中的文艺性,却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商业性洪流面前大有被淹没之势,让人不禁捏把冷汗。


 •商业性主导下的天真臆想
    影片中有许多文艺手法,但是这只是在过多考虑影片商业性之下的一些表现,反而显得天真。
阿夏拒绝了阿水的钱色,之后更不惜得罪势力极大的沙巴,让人感动之余也随之产生了疑问:他真的会这样做吗?
在市井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小贩怎会为一个智障女孩真的会这样取舍,得罪惹不起的大人物,放弃自己的人生信条,这或许在童话中发生的比较多吧。

    紧张逃亡之时,两人在铁轨旁走散,阿夏对阿桃发了很大的脾气,达到了本片的高潮。
记得张爱玲说过:“相爱的人又是往往爱闹意见,反而是漠不相干的人能够互相容忍。”
而正因两人的感情已得到了升华,当阿桃误以为阿夏被杀后,才会举起冰冷的枪指向沙巴的脑袋,扣下扳机…...

       可让人难以信服的是:久经沙场的沙巴,其背景之深前面有多次铺垫,为何抓一个小女孩如此困难,身边手下又是如此不堪一击。
片中想表达沙巴的硬汉形象,但又有柔情一面,只有阿桃敢跟他按摩,他也只会为她嚼不爱吃的槟榔,这个想法是十分唯美的。
但与阿桃如此近的距离,都未能察觉她的危险动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在烟圈中丧命,或许有些太牵强。而影片在最后通过阿水交代,沙巴真实目的是想认阿桃为女儿。
为何之前不能说呢,一定要赔上这条人命才够悲剧吗?剧本这样的设置无非是利用故事的悲剧性夺取观众同情的眼泪,增加影片的谈资与震撼力。可沙巴的死的确让我哭笑不得,可谓商业需求下的牺牲品。



 •商业棋盘中的演员
    当下,不少观众是出于对某个演员的喜好而走进影院的。那么一部电影要想成功,演员的选择也关系重大。
本片的女一号尤“云南三部曲”御用女主角张静初担任,在本片中饰演了“阿甘”式的智障少女阿桃。这对张静初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她细心揣摩了无邪眼神、夸张的形体语言、以及往奶罩里塞钱的动作,让这个人物显得很生活。
    这个角色对演员的信念感要求很高,张静初似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使上了些拙劲儿,有些地方戏做过了不够放松,缺失了自然的美感。但不少观众在观片之后,仍是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了这个天真讨巧的角色,但不知裸戏的成分所占比例多少。

    个人很喜欢张家辉在这部戏中的表演,将一个生活在市井之中的底层小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在横移镜头中一出场就让人信服了这个卡拉ok男的角色,那个年代特有的拿烟的动作,驼背的体态等,将好色、懒惰的特性较好的表现了出来,只是张家辉的口音实在让人难以想象片中设置的瑶族身份,还时不时给影片制造出乎意料的笑点。
在报道中了解到张家辉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渡河的一场戏以及他卖力演出的激情床戏,但因为多种因素观众最后未能看到。虽有遗憾,但从《保持通话》到《证人》再到《红河》,我看到了张家辉的用心与进步。

    警察这个人物的设置是一大败笔,他的4次出场只是给男女主角制造了相识、回家、逃跑、离别的机会,让剧情得以发展下去。但就其人物本身并没有很好的塑造,而是剧中一个生硬的剧情承接者。从而这个角色成了一个符号,他只是影片商业需求下的一个棋子,失去了特性和生命。

    除张静初之外,剩下三个主角均为香港演员,虽有口音问题仍坚持起用,这便是出于港台及海外票房的考虑罢。
女二号李丽珍应是中国男性十分熟悉的女演员之一,她往昔的作品印象还停留在大众的脑海之中,赞助商必定是看好风韵犹存的她会吸引不少宅男熟男的目光,从而扩大观众的范畴。



 •喧宾夺主的商业气息
    留心本片的演职员表,深觉十分精彩。制片、摄影指导、化妆、海外统筹等重要工作均由韩国知名人士担当,为本片增添不少韩剧特有的唯美色彩,同样对开阔海外市场有利。

    本片在前期宣传时也是以张静初背面全裸以及张家辉的床戏制造了不少噱头,《红河》的海报更是特别制作了关于“床戏”的设计。
各种商业宣传、造势似乎过于夸张了,以至于这个绝妙的体现阿夏心里变化的点被裸露的风头盖过,忽略了剧情本身的需要,难免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而张家辉的激情床戏在没有清场的情况下拍摄,导演要求女演员穿的清凉再清凉,让张一度放不开。其实剧中营造的浅尝则止的感觉已经十分到位,何必要那么“激情”?但这些激情床戏终究大部分被删减,若任由商业需求运作的话,不知好端端的文艺片是否会沦为“rated R”(限制级),那将是文艺的悲哀。

 • 商业中求生的文艺
    值得庆幸的是,章家瑞仍坚持着自己对文艺的触觉,影片显现出了他把握文艺元素的功力。
  《红河》的伏笔有许多,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开片仅五分钟,年幼的阿桃目睹父亲被地雷炸死,智力从此停滞不前。几个略微晃动的长镜头将命运的悲剧渲染得完满。开片前五分钟抓住观众的眼球,悲怆的情节令故事很有看头,也是十分典型的商业模式了。
   此时,灵动悠扬的钢琴曲渐起,阿桃惊恐的面部特写被“红河”的片名染红。字幕的出现让我叹了口气:商业元素在《红河》中占多大比重,从赞助商“红河”集团可见一斑。

   “咬指永相守” 的出现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阿夏观看瑶族婚礼录像,阿桃在床下擦地板,其频率与电视中的节拍相吻合。她望着电视发呆,似乎是个暗示。
    第二次,阿桃目睹了新娘咬新郎手指的画面,向观众揭示了这个动作的意义,阿桃望着屋内若有所思,不知是否有看阿夏的手指。导演再次强调此点,可见所埋伏笔之深。
    第三次,在历经生死离别之后,阿桃咬住了阿夏的食指,再也没把他当成爸爸。观众的期待也在这一秒被彻底实现,释怀。
导演表示: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复杂的人物心理及父女恋,让本片并未流于一般爱情片。父女恋的确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那么何必要拿“中国版《情人》”作为宣传噱头呢?

    值得庆幸的是,章家瑞仍坚持着自己对文艺的触觉,在片中有意识的运用对比、前后照应的镜头使影片张弛有度。
比如阿桃的歌声连接故事的始终,同样是隔着一条河,开始唱的是天真美好,结束时是绝望凄厉;同样是认真地数着车厢,去的时候是开心欢笑,回来却挣扎着要杀掉身边的人。
    以项链寄托阿桃与“两位父亲”的情感,两人在天台唱k的片段虽有些夸张超越现实,但透着淡淡的写意风格,表现出了文艺片特有的清新脱俗。阿桃看到阿夏和别的女人亲热,她把阿夏的皮鞋以及他们的衣服都扔到了街上,暗示着两人的微妙变化。同时也在轻松浪漫中让男女主角一步步陷入命运的悲剧。

    个人很喜欢丢鞋这场戏的设置,将阿桃纯真烂漫的性格刻画得跃然纸上,她难受了嫉妒了才会做出如此有喜感的举动,同时也为这部安静文艺片增加了许多趣味性。
但或许这是本片仅存的纯粹文艺,在商业排挤下文艺也变得楚楚可怜。
    对于影片结尾的设置大多数观众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隔着一条河能听到少女歌声?若解释为心有灵犀且罢,那为何警员面对疑似越狱的犯人不开枪?
    章导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是根据审核要求删除了那个枪声,希望以开放式结尾的方式创造拍续集的可能。

    容我们设想一下,纵使拍出续集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有情人终成眷属吗,如果是那样,我还是会选择这个没有强力悲剧但给观众充满期待的开放式结局。
    章家瑞是我欣赏的导演,但文艺的含蓄,商业的高调的确不是一个好的势头。希望老谋子不要再拍出类似《三枪》的作品调戏大众,也希望韩三平的老师不用再悲叹学生的商业化。



请让我们重视:莫让商业淹没了文艺!

                                周雅露
                             中央戏剧学院
                       

红河(2009)

又名:Red River

上映日期:2009-04-10(中国大陆)片长:103分钟

主演:张静初 Jingchu Zhang/张家辉 Nick Cheung/李丽珍 Loletta Lee/李修贤 Danny Lee

导演:章家瑞 Jiarui Zhang编剧:孟家宗 Meng Jiazong/袁大举 Daju Yuan/章家瑞 Jiarui Zhang

红河相关影评

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