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面对《列夫·朗道:退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6个小时的电影要怎么看?再深一层,为什么要拍成6个小时?再深一层,什么是电影?该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吗?
无论如何,《列夫·朗道》系列都在突破或者说挑战着人们对电影的认知——超大规模的制作,超长的拍摄周期,超常规的拍摄手段,这些都做足了噱头,抓尽了眼球。可是,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艺术作品,观众应该更关注其最终呈现的效果,而不是其制作的过程,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面对《列夫·朗道:退变》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有十几部的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单独看它会有完整的认知吗?会不会因为对前后语境不熟悉而造成观影的困难?
事实上,在完整地看完6个小时后,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没有看过此系列的其他影片,单看这一部,也足够形成认知闭环,明白影片的表达。
这个系列的拍摄手法极致到令人发指,但从影片的呈现来看,首先,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尽管演员有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封闭生活、拍摄很长时间,但是摄影机拍摄的是有着明确表达意图并且带着戏剧冲突节奏的影像,并不是日常生活的记录。第二,这也不是新现实主义影片,影片完全是架空的,尽管有真实人物的映射,但反映的也不是现实问题。第三,这部影片的娱乐性并不强,尽管影像有比较大的尺度,但是带来的感官刺激并不让人愉悦。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篇社会学论文,从主义等同于宗教这个观点出发,通过九个段落,详细演绎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瓦解。这个阐释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有耐心的,并且很有条理。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退变”,而不是“蜕变”。其实影片展示的整个过程,从想要优化社会的研究所建立开始,就是准备要实现“蜕变”的。人种越来越优质,社会形态越来越完美,人的思想意识越来越高尚,生产力极大提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惊人的发展速度,打造一个人间天堂。
但事实上,社会精英汇聚一堂坐而论道还在畅享2020年的发展成果呢,计算公式、 测算模型都搞出来了,作为理想社会小小缩影的研究所先崩塌了。事实上证明了这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只能带来极端的发展结果——退变,直至毁灭。并且这样的毁灭力量并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于自身。
这样的主题其实并算不上什么宏大叙事,也不要因为篇幅较长就认为是什么宏伟巨制,更不要因为其拍摄手法如何走体验派的路子就认为是特别现实主义,反而一切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场思想实验,只不过代入的条件假设较多,众多的人物、阶层让影片眼花缭乱,其实每个明确的段落已经把表达的路径摆得明明白白,并且有且只有这一条路,通向最终确定的结果。
退变的演绎过程是怎样的?
整部影片分九个段落,层层递进,不断的演绎,每一段都有其合理的支撑,但是放在一起发现,我们离最初想要达成的目标已经太远了,修正已不可能,只有推到重来。
1、在影片最开始抛出命题,将主义和宗教等同。而探讨宗教的核心命题是——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不仅牵动宗教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一直推动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所以这个命题的抛出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跑偏了。按照康德哲学的说法,“人类普遍都有理性。理性给自己立法,因此所立的法必须是普遍的与必然的,有如至高存在者的命令或者上帝的命令,因为只有从一个道德上完美又无所不能的意志(上帝),以及由他而造成的协调,我们才有希望达成最高的善,这就是道德法则给我们的义务。”简言之,“真正的宗教就是对我们所有的义务而言,要把上帝视为普遍受尊崇的立法者,把人的义务视同上帝的命令”。可以说第一段貌似没有破题,但其实非常高效的点出了题眼,追求至高无上善没有错,履行义务也没有错,但那个充当立法者、协调者的”上帝“是谁呢?可以是另一个什么人或者组织来充当吗?在这个段落里,在第一个等式建立起来时,答案其实就在不远处了。
2、无论在宗教中还是社会中,人是参与的主体,而人的特有属性是社会性,于是在第二段推演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按马克思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这个人本身),在社会关系中发现核心驱动力是人的本我,也就是本能的、兽性的一面,而不是超我。第一段结尾的”镜子“实验,就是在为第二段作序。
3、既然本我是凸显的,人的理性是不奏效的,这个社会是不体面的,至高无上的善的实现是会受到影响的,于是推进到由外界的力量来纠正本我,促使人来自我悔改,这是舆论层面的作用。
4、而显然,仅靠舆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于是组织的强制手段按捺不住了。从第四段开始,组织的强制力量一次次升级。在第四段是对”不合适“行为的强制纠正,开除职务、写保证书,对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5、人这种东西,纠正起来实在太麻烦了,没完没了的麻烦。于是怎么办呢?从根上改造吧,从婴儿开始,改变大脑结构,让它变成天才,损害大脑的平衡机制,让情感部分对认知部分进行补偿,打造冷血机器。看到亲妈死了都不哭,看到数学公式一眼就出结果的那种。
6、既然情感本身都成了麻烦,那么铁的纪律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并且铁的纪律针对的是所有阶层,从权威人士到掌勺大厨无所不包,并且能在一个台面处分。同时,纪律的核心是监督,执行者队伍的建设就非常必要。一群根红苗正的年轻壮汉被引进,都有为了主义杀人不眨眼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执法的许可后,在他们眼里所有人都是潜在的执法对象,包括位高权重的学术权威家庭。
7、第七段开篇就秀了一下执法者的肌肉,并且”插入“了被执法者,这是能力的层面。注意,评判一个人能不能干成事,除了能力之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意愿。而这群执法者简直是完美的,用主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好的要优生优育,差的要流放隔离,把主义演化成纳粹。
8、第八段尤为精彩,一边是理性的学术大佬在推算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型,展现理想主义的光辉;另一边是非理性的执法队在糟蹋一切,科学、艺术、道德。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在极端使劲,殊途同归。两方面通过鲜明的对照,貌似一个理性一个非理性,实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也必然落到同一个归宿上。
9、貌似第九段的主题是屠杀,是大清洗。其实不然,这场屠杀未必存在,而揭示的出来的远比一场屠杀还要糟糕得多。这场屠杀从猪的牺牲就已经拉开序幕,与前面违反纪律被处分不同,这些人被处死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该死的罪,而是这场实验失败了,追求的主义行不通了。这不是大审判,而是上帝死了,其他人都成了殉葬品。片中研究所的这些人存在吗?这不重要。想想这之外还有多少人会在这样的处境中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消亡了,想想前面学术大佬假设的理想社会先从少部分人开始试验,50万人,之后再逐步扩大。如果失败了呢?这50万人是不是就没了?这么想的话,研究所这些人又算什么呢,还好没研究成功。
这部电影的鲜明特点
回味这部影片,其特点是非常鲜明的。首先是素材极为丰富,同时表达主题集中,影片这么大的篇幅充斥的内容极为杂糅又浑然一体,没有灌水之嫌,所有表达都井然有序,呈现的内容都有其价值。表达主题呈现完整统一,所以尽管有6个小时的片长,仍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分开或者做成剧集的形式来呈现,给人的感受更加完整,递进更加紧凑。
其次是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确实得益于导演的拍摄方法。演员长时间的生活和磨合对人物的塑造有很强的帮助,同时大量的拍摄素材让导演在剪辑时方便取舍,但也极大地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
三是制作精细,细节丰富,质感突出。导演对年代特点做了非常好的还原,下了大功夫,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处处有细节,处处有呼应,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实为不易。相信一定有大量的考据党在之后对整系列影片做完整的考证对比,不失为一大乐趣。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像是稀释版的《萨罗》,这是我在观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两部影片设定几乎是一致的,但《退变》远没达到《萨罗》的极端境地,那种非常直接的冲击力并不强,并且影片的基调也一直处在较为压抑的状态。但正是通过这样慢慢的演绎和渗透,反而让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的审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人渐渐明白所看到的一切是多么的荒谬,同时引起人们的强烈不适和反感。

列夫·朗道:退变DAU. Degeneratsia(2020)

又名:DAU. 堕落(港) / DAU. Degeneration / ДАУ. Дегенерация / ДАУ. Вырождение

上映日期:2020-02-28(柏林电影节)片长:369分钟

主演:Vladimir Azhippo / Dmitry Kaledin / Olga Shkabarnya / Alexei Blinov / Viktoria Skitskaya / Maksim Martsinkevich / Zoya Popova / Alina Alekseeva / Alexey Trifonov / Kristina Voloschina / Nikita Nekrasov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 Romeo Castellucci / Adin Steinsaltz / 瓦莱里·切斯普拉诺娃 /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 伊利亚·佩尔米亚科夫 / 编剧: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Ilya Permya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