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阿茶与我
作者:阿茶
DAU在官网公开两部影片后,豆瓣的评分急剧下降。
三部可评分的电影,只有最长的《DAU.DEGENERATION》还保持着一个看起来较高的水准。长达6小时的片长令我望而却步,并不那么投入的6小时观影后,或许是最开始的Natasha给予的心理冲击力太强,又或许我没有真正进入到导演所构造的世界内,除了结局回归到一种激进冲击感之外,整部影片所展示的“电影感”都带给我强烈的不适。
DAU系列在最初引起我的关注时,就是因为他数年的真实生活与真实情绪和状态的捕捉。但当结局多个角色的死亡使他回归电影本身的虚假时,我对这种形式瞬间产生极度的失望。如果这种表演形式只是一种噱头,只是可有可无的体现在影片中间,而整部影片的剧本走向,整体基调,甚至结局的死亡依旧是模拟虚假的演出,那这种刻意强调的真实感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我们使用这样的方式来拍摄电影(我终于可以在这部影片中坦然将其称之为电影),他又有什么样真实的意义呢?
长达6小时信息量太大,我没敢直接往生肉上闯,而是在网上找到了翻译组的字幕,或许正是这种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方式削弱了我对情绪的感知,也或许是原本就作为DAU原片的
DEGENERATION本身就更具有电影感,而能剪出6小时,甚至首映上9小时的版本,都是因为拍摄过程中导演发现了更多东西。而DEGENERATION,其本身实质上就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他是DAU的母片,也是一切的起源。
电影中,整体呈现的压抑感,剧情的刨析与步步递进,分章节的叙事,抛开他的噱头,不去考虑他有无对得起所谓的真实生活,单作为一部电影来看,我或许依旧不会给他打很高的分数。
分章节叙事长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
同样是上下两部加起来大于五小时的影片,导演同样使用了章节叙事的方式。或许是因为我本身更喜欢拉斯冯提尔的个人美学,亦或许是作为立足点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一部刻画群像,一部聚焦于个人,而聚焦于个人更容易带动观众的个人视觉。宏观上,DEGENERATION似乎具有庞大的意义,而微观上,如《女性瘾者》或《DAU.Natasha》对于某个人的探讨极其极强的宗教感难道不同样具备庞大的意义吗?
值得一提的是,拉斯冯提尔本人也是“真实电影”道格玛宣言的发起人之一。宣扬真实摄影,不能使用音乐,演员生活在故事发生地,没有特殊打光和处理,除了跨越时间之外,DAU仿佛在这个所谓的代表作品其实大有“自欺欺人”意味的宣言中更具有代表意义。而两者所寻找的“真实电影”的平均值,或许正是艺术电影值得探讨和发展的某个方向。
目前,在DAU官网上,另外三部电影也展出了。

由于这部6小时长片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太大,短期内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继续看这个系列的其他电影,但建议大家还是选择官网上的生肉,去体会演员的状态。我始终认为,电影本身,不是DAU系列的价值。
正文开始之前,值得一提的是,阿布拉莫维奇终于在这部影片短暂出现了。
此外,在划水般的掠过了这部影片之后,以下是我想大概探讨一下的方向。
1 当真实表演失去了某个承受情感的载体
与第一部Natasha不同,DEGENERATION虽然以道格的生活和境况为主,但实际上是一部群像戏。影片中,无数次出现的学生和餐厅工作人员的交替狂欢,以及上层警戒人士的工作与生活,对我这种脸盲而言,甚至连有的角色都没有认清楚。
在影片一开始,从第一幕起,宗教性的会议(道格也处于其中),会议之后的聚餐,众人面对道格时表情精彩各异,以及学生的聚餐和问候,再往后,与Natasha同款餐厅内的聚餐,情绪事件,家庭聚餐,灵修场,以及到最后一幕带来死亡的狂欢,都是多人群戏的展示。
但在这样的多人群戏中,这种真实性拍摄,这种随机的情绪感究竟能否体现他的真实价值呢?甚至说,对于电影而言,随机的情绪和真实的情绪有存在的意义吗?当这种拍摄形式脱离了这一演员状态上的真实意义之后,他究竟为何而存在?看完Natasha之后,我一度陷入了面对DAU系列的茫然中。一方面,我反对他以艺术为名,进行这种看似十分“反人类”的社会性实验,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真实的感受又令我着迷,又令我开始反思,我是否需要使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但这部长片看完后,这一迷惑就被我彻底打破了。
面对网上的评价,大家也是对导演的眼光,剧情的安排,影片的构思啧啧称奇,但有一点十分重要的特点却被忽视,DAU引起人关注的,从来都不是他作为电影本身,DAU系列作为电影,要想达到目前影片所体现出的电影效果,真的具有太多方式,并且或许能展现导演个人更好的艺术构思,但他选择的这种真实表演的方式,在这种群像性的影片中,却大打折扣。尤其结局“虚假的死亡”更让我对这个所谓“真实生活”的噱头打上一个问号。当导演本身开始使用介入视角而非上帝视角来控制,而非观察时,演员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表演就显得毫无意义了。甚至,因为过度介入,影片中大量使用中近景来拍摄室内戏,既混乱,又并不真实。DAU系列对于退变(即DEGENERATION)这部影片而言,正如实验戏剧中与剧情和艺术构思毫无关系的道具和舞台设置,强行插入所谓的艺术方式,但只能产生一种混乱的结果。
2. 依旧不能忽视的道德性话题
与Natasha对个人的情感关注不同,退变更多的聚焦于这个前苏联世界,这种极端生活里更多的黑暗时刻。
影片的开始,科学家使用小白鼠做实验,作为一个引子,实验对象渐渐的变成人,直到成为道格工作所在地,为了探究人类的潜能究竟在哪里,对婴儿的实验。
即使已知的是,这种拍摄手法并没有对婴儿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甚至不过是走个过场,但这就更加引申出来如下进退两难的问题。
其一,当实验是虚假的,如何说服观众这是纯真实的表演?
其二,当实验是真实的,它又能否合乎道德的存在在现如今的社会中?
而与此同时不管实验的真假性,婴儿本身在没有选择权的前提情况下,为何能进入DAU系列社会中生活,即使他们参与的是与普通拍摄无异的电影拍摄?
或许这是个人对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墨守成规的让步,但依旧需要被质疑。
而这一系列类似的镜头内容也曾出现在今年柏林戏剧节的剧目《人类的屈辱》同样也出现过,甚至婴儿的笼子,观察人体的玻璃器皿(同样在Natasha中出现过)都和该戏剧作品中使用的道具和整体舞台布景极度相似。
演员扮成猴子,被其他的演员观察。或许,这种“人类观察人类”的形式,将永远脱离不开“人类”的艺术创作吧。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再写一写今年柏林戏剧节我较关注的戏剧作品,再次便不赘诉了。

除此之外,当我们称我们的拍摄方式是真实时,除了伤害,色情等镜头之外,还有其他什么镜头更能带给人窥私的快感?
同Natasha一样,退变中也有真刀实枪的性爱镜头,但同样由于群像拍摄的方式,情感失去载体,应是上帝视角的审视,却带有导演主观导向的镜头走向时,那些性爱戏便没有能撑的起来的人物载体了。没有爱,没有空虚,也没有发泄。没有对人物的同情和足够的空间,只有空洞的,冷冰冰的,机械的动作。而在这样的状态下,所谓的真实表演的性爱戏,他的存在好像和AV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并没有在展现一种哲学,即使他好像是水到渠成的发生在社会里的事件,顶多,我只能说他在满足一种窥私欲,但却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东西,没有如同Natasha中,个人的选择与情绪的体现。
因此,当我怀着对演员状态的期待看完Natasha时,留下的全然是对其真实性的震惊,继而产生了道德上的疑惑。接着,我再带着满肚子对道德的质疑进入退变。在经过退变中这些所谓的真实镜头的洗礼,在我脑海中只剩下一个问题在盘旋。
真实表演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这当然不是在追寻是什么,要寻找答案的执拗,而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作为一种情绪的记载,作为一种社会性实验,在我看来,导演和创作者本身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表演形式能更好的展现出演员状态和真实情绪的方式。他不再是探讨在镜头下,情绪真实又虚假的被放大的表演状态,也不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让人类自由发展的对人性的探索,他的导向更多的是在哗众取宠。没有什么意义的性爱与情绪,他真实的,就这样发生在DAU的小国度中,他只是一种手法,而并非切实的内容。
对于我而言,当这部影片完全落幕之后,虚假的情绪真实的将我包裹。当为了进行个人设计,利用虚假的死亡带来一个看似更高的结局,那么在这种设计中,让性爱是真实的,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演员的死亡是虚假的,但杀猪的镜头,演员一切而过的慌乱镜头,忽然让我想到了我曾跟朋友说的。“记录死亡,记录杀人犯的罪行,记录被绑架者的真实状态,同样是具有社会实践表演艺术的真实情绪,但是即使如此,即使其真的具有某些艺术上的价值,但他真的可以存在吗?”
正如此处的剧情一样,尽管我已经默认这是一场虚假的狂欢演出,但瞬间演员的恐惧,还是直接将我抛到与朋友探讨的话题中去。


不要说将这种血淋淋的镜头展现到演员面前,单单就是隔着屏幕,他依旧能带来极强的冲击力。在那一刻,我相信演员们的恐惧感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强烈真实,但又回到了那个吊诡的问题中。当他真实时,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而当他虚假时,他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这种通过对个人片刻的折磨达到的艺术效果,到底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的新方式,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导演个人的上帝私欲呢?
当然,在这一切问题探讨的最终背景之后,我已经认定他的虚假性大于真实性,占据拍摄工作中的主导。这种认识甚至令我感到可耻。强烈真实的模拟世界已经建立,但却成为了导演个人艺术创作的“背景板”而已。

退变作为DAU系列目前而言最长的一部影片,能够看出导演最初的艺术构思,当影片在一定真实的环境下产生,现场的调度,布光拍摄等实际操作问题,布景,色调,镜头语言等艺术符号,作为一部表现前苏联社会下人们光古离奇的生活是合格的,甚至是具有一定艺术冲击力的。然而,当他披上DAU的外衣后,却真的承担不起最初给予他的各种评价。
相较于短片而言,这部电影完全没有主线剧情,更像是9章小短片的展示。碎片时间的剪辑方式,时间线的支离破碎,而占据大部分剧情的狂欢聚会也可以说明所谓的真实表演,也一定需要酒后来达到那个渴望的真实高度,更作证了他的虚假;重复的冲突,重复的压抑,重复在这狭小时间内的重复……
尽管目前退变的评价略高于另外两部延申影片,但在我这里他依然是并不合格的。或许作为电影,他具备了一切电影因素,甚至在因素上进行创新,但沉浸式的表演是庞大的,是伟大的,是具有自我艺术意义的,他绝不是犹如一张桌子一样,给一部电影提供简单创新意义的工具。如果对于一个以这种形式拍摄出来的艺术影片,简单的冠以“电影”的称号,为它完成电影的目的而欢呼分析,给予他视听语言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这真的是对表演状态的一种侮辱。
或许正是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体会到了某种意义,才让这部原本简单的影片出现了多部延申,以及目前退变这部6小时甚至9小时的版本,但他本身依旧充满了机缘巧合一样的混乱和不知所谓。
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有仔细的思索了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与他人探讨,却愈发的感到了异常的愤怒。以真实性为主导的系列影片,就像真人秀一样的拍摄方式,尽管存在着道德问题,当突然被剧本糊在了脸上,依然令人觉得恶心,令人觉得他亵渎了沉浸式的表演。如果导演说我想要营造真实的环境氛围,那么真实的犹如AV一样的性爱镜头,对人的侵犯和不尊重等,我都可以接受,或者去思考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影片结尾设置一个虚假的死亡,那他们真的完全不具备任何必要性了。
或许我会继续把这个系列看完,或许不,希望这部影片并不代表这一系列的最高水准。
大家好,我是阿茶。
感恩你可以看到这里,如果你有什么见解,欢迎你与我联系,我们共同探讨。
本公众号日常更新电影/戏剧/当代艺术等多种艺术话题,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希望你可以点个关注,不要错过之后的推送~


列夫·朗道:退变DAU. Degeneratsia(2020)

又名:DAU. 堕落(港) / DAU. Degeneration / ДАУ. Дегенерация / ДАУ. Вырождение

上映日期:2020-02-28(柏林电影节)片长:369分钟

主演:Vladimir Azhippo/Dmitry Kaledin/Olga Shkabarnya/Alexei Blinov/Viktoria Skitskaya/Maksim Martsinkevich/Zoya Popova/Alina Alekseeva/Alexey Trifonov/Kristina Voloschina/Nikita Nekrasov/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c/Romeo Castellucci/Adin Steinsaltz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Ilya Permyakov编剧: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Ilya Permya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