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安娜卡瓦尼_午夜守门人_1974

6.2

解读本片的路径不止一条,但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大概可将其与七十年代一味消费性折磨的纳粹剥削电影稍稍划出分界。唯美主张与伦理实践的悖论存在且无法调和,情欲的纯粹让施爱者表达的瞬间,已然带着原罪;被爱者接受爱意时也是在利用爱意,畸变的感情至此成立。主体将化为情欲本身的物件和景观,象牙般冷,积雪般白。

回归影像本身,它对重逢氛围的细腻呈现与角色心理在前期尚可扣人心弦,但莉莉安娜卡瓦尼导演大概并没有挖掘这两个人物任何复杂想法的打算。与之相反,哪怕脚踩玻璃渣那一场权力反转的情节也局限于奇观放送,逻辑上更是莫名其妙。麦克斯与露西亚在重逢前后几乎完全扁平,无论做出什么方向的决定,都仅作为执行各自情欲的机器和展示肉体交合的躯壳,活着也如濒绝。

米歇尔福柯向热拉尔杜邦谈及萨德,言语间充斥着对《午夜守门人》这种历史观选择的鄙视。首先,仅提供视听冲击的肉体场面是冷媒介,而他所认可的电影是拥有文学表达的热媒介;其次,它将兽行解读为一种意志受欲望操控的施虐癖好,是对更成熟历史理论中法西斯主义的某种曲解。自上而下的组织邪恶被转化成个人的本能驱使,这显然同样是反人道的。

再者,这种幻觉里由色情狂组织而成的纳粹并非真正的萨德主义,也和索多玛集体施虐相去甚远,萨德文学表达里的施虐行为,始终伴随着纪律规范和社会结构的建立。简单来说,这些暴行由头脑而非下半身控制。如果用福柯本人的话来讲,那是“时间被严格分配,空间被有序分割,充满服从和监视”的一种社会景观。

这部带着历史否定主义标签的情色作品位于萨德的反面。它对二战的重述,无论视角还是结论当然都是无比新颖的,但作为大众媒介,它却和那些有关丘吉尔希特勒作风比较的段子类似。福柯的观点是,这些潜移默化改变当代人史观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将会逐渐替代人们原本的历史记忆,它们表达出了危险的倾向,即所谓人民斗争并不存在。

阿兰巴迪欧《论电影》中提到,资产阶级垄断艺术时会努力消解掉观众对于“大众”的印象。这些原因,又是本片和七十年代纳粹剥削电影本质相似处,甚至使之趋近同人扮装黄片。还是要回到福柯,他在反俄狄浦斯序言中讲最终的敌人不止于历史的法西斯主义,我们更要警惕日常的法西斯主义。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间有句话能作为答案,也在这里当成结语——“你无权忘掉任何事物。对着中间的任何事物,你都无权闭眼不看,抛到脑后,加以冲淡或篡改”。


午夜守门人Il portiere di notte(1974)

又名:狂爱(台) / 狂恋 / 魂断多瑙河 / The Night Porter

上映日期:1974-04-03片长:118分钟

主演:德克·博加德 / 夏洛特·兰普林 / 菲利普·勒鲁瓦 / 加布里埃尔·费泽蒂 / Giuseppe Addobbati / 伊莎·米兰达 / Nino Bignamini / Marino Masé / 阿梅代奥·阿莫迪奥 / Piero Vida / 杰弗里·科普尔斯顿 / Manfred Freyberger / Ugo Cardea / Hilda Gunther / 诺拉·里奇 / Piero Mazzinghi / 

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 / 编剧: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Italo Moscati/芭芭拉·阿尔贝蒂 Barbara Alberti/阿梅德奥·帕加尼 Amedeo Pagani

午夜守门人相关影评

Me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