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爱因斯坦

这是我第三次看《Life of Pi》,安叔的电影、访谈都看了,《十年一觉电影梦》也翻来翻去看了两遍, 一晃快毕业了,才觉得理解一点《 Life of Pi》。

《李安与龙应台对谈》龙应台问李安他相信哪个故事,李安说他只是创造故事,展现更多的层次给观众,觉得很多人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没有电影结尾刻意的串联,这两个故事兴许根本没有联系。

第一次,我看到的也只是美丽的故事、梦幻的画面,一点新奇感,关于宗教我并没有深刻的体会。生活的节奏也只是这样一庸庸碌碌的进行,读书、迷茫,行走在宿舍和教室之间,对学校的生活觉得百无聊赖。直到后来自己感情遇到了点挫折,我彻底迷茫,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不停的想找个依托,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一无是处,甚而对生活丧失信心。我开始不停的读书,西方心理学、《圣经》、《老子》,生活起起伏伏,而且有点自闭,不想跟任何人交流,慢慢甚而有点抑郁,身体状态也慢慢下降,对生活没有一点信心。我开始不停的审视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但诚如王小波所说“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时间慢慢过去,我过上了现实脱离联系的生活,陷进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温带,沉溺在读书的生活中,一晃到了大三下,快到大四的时候是更多的焦虑。

无论你都多少书,无法面对自己仍然相当于没有读,无论生活多么热闹,当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仍然需要勇气,热情,更加开放的状态。但生活给人的感觉不再是轻松如意,而是需要重新面对很多,包括重新去认识自己。

安全感相对来说就是这样吧,每个人都想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确信的东西,熟悉的人际关系,对生活环境有信心,特别是对自己有信心。但从文化的角度讲这点没有那么容易,但也不难。在中国这种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人情关系就是一个人的定义,每个人言必称我。但仔细想想【我】是什么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就是父母的儿子,国家的臣子,现代中国人的我也是矛盾冲突,甚而有点狭隘,所以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人格,只有用三张口拼出来的人品,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

当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人会说我想成为一成功的人,想做自己,但成功又有不同的意义,有钱就算成功也未必不对,但觉得略微浅显。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所沉淀的文化,正是这些和自己生成了自己,如何不问这些呢?所以接下来我开始理清文化,理清自己的成长经历。

后来在不断的焦虑和失眠过程中又开始读佛教的《心经》和《金刚经》,觉得对所有的意义处理的最好的是佛教,它站的高度最高,所以我觉得未来在中国或许有更多的人会选择佛教或者基督,人的理性甚于无理性。

如尼采所说,人是横在动物性与超人性之间的一根绳子,而身下是深渊。回到电影,要说让谁去选择哪个故事实际选哪个都合理,只是看的深度不一样,人性中本来就有动物性,当面临生存的困境时动物性一定会显化出来。在电影中,厨师(鬣狗)杀了摔断腿的水手(斑马)和π的母亲(红猩猩),最后π又杀了厨师,宁可相信这个故事有点牵强吧,但有时我也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关于人性,这完全有可能。

那么老虎是什么呢?π身上的动物性,他的另一面,他内心深渊中的自己,或者他身处深渊和孤独时所必须要面对的自己。人在遭遇苦厄的时候最难安排好的是自己,所以我觉得那就是π自己。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 伊尔凡·可汗 / 拉菲·斯波 / 阿迪勒·侯赛因 / 塔布 / 阿尤什·坦东 / 加塔姆·贝鲁尔 / 阿彦·汗 / 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 维比什·希瓦库玛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詹姆斯·斋藤 / 俊·奈托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沙拉万提·塞纳特 / 王柏杰 / 柯一正 / 黄健玮 / 

导演:李安 / 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