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所有的电影中都有着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思考和阐释。不管是中国精神伦理的解读,如《色戒》《推手》《喜宴》,或者是展现美国小资产阶级的家庭环境和精神断层,如《冰风暴》《断背山》,都有着对现世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东方思想影响下的温柔的哲思。纵观李安之前的大部分影片,他一直被认为最擅长讲述社会关系——人与自我的反思,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相处。但《少年派》中,一场海难,把所有的人类关系都与少年派隔绝,只剩下让人恐惧和敬畏的大自然、信仰和自我。但这一点都没有影响李安对于人性的挖掘和对世界观的展现。
《少年派》采用的是3D效果来制作,有一定的商业元素,而大规模发行的电影就要走主流大片类型。李安的《断背山》《卧虎藏龙》都是成功之作。但在这部电影中,却无法把《少年派》彻底归于哪一类,因为其中的类型元素比较多。科幻,冒险,宗教都有涉及。其中对于电影科技的运用,李安吸取了《绿巨人》的经验,摆脱技术对于电影的束缚,反而把技术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力。使得靠3D制造的奇观带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惊喜,而非显而易见的科技的卓越。
首先,如果作为一部奇幻类型电影,与《阿凡达》中跨族恋爱的狂喜梦境不同,《少年派》中的梦发生在我们确确实实生活着的地球最深处。它并未像《阿凡达》那样制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潘多拉星球,而是把所有故事背景和地点都放在同一个地方。所有的魔幻元素,如镜面般的海洋,荧光湖,人形岛,甚至参考第二个故事后主角之一的老虎,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派自己的想象,而电影依照的有所展示。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它的现实主义也是最重要的之一。这也是荒野余生的故事类型拥有一种持久的、甚至说是最原始的吸引力的原因。这些故事的吸引力有一部分来自它们不可避免的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如在那样一个绝望之地,面对生命的威胁(老虎和海洋)和自身的需求(食物和水)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尽管《少年派》与李安之前的作品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不再是与社会的摩擦,而是真正考验最原始的求生欲望。这些困难从虚像变成了实境,“人面对困境该如何抗争”终于落脚在最初的“人怎样才能活下来”上。这也是《少年派》有区别于《阿凡达》等科幻片的原因之一。就如《时代周刊》影评人理查德·克里斯所说:“魔幻现实主义很少有这般魔幻,也从未如此现实。”
如果按冒险电影来分类,《少年派》虽然有海难,驯兽,漂流,少年与陌生环境对抗等元素,但又本质区别于好莱坞商业线上的冒险电影。从叙事结构上看,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由于第二个故事的存在,第一个故事就显得有所影射,举一个例子。比如电影中的老虎理查德·帕克被解读为派与生俱来但被隐藏的“兽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加以分析,派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理性的本我。在生存面临挑战的时候,派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派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意味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派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 所以所有自然的考验成为了激发的因素,而不是派所面对的唯一的困境和最大的挑战。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少年派》只是具有冒险元素,但并不是中规中矩的冒险电影。
宗教元素亦是构成电影主题的重要部分。从“家庭三部曲”到《断背山》《色戒》《少年派》,李安一直在讲“选择”这个命题,无非是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遗忘,而信仰,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选择。在《创世纪》里,上帝创造了自然,也创造了人类的思维,也就是信仰。自然让人恐惧,信仰给人支撑。《少年派》中,李安把自然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摆在了一架天平上。自然摧毁人的意志,带来绝望,但信仰能最终赐予救赎。对信仰的不断怀疑也是对内心的不断构建。选择相信奇迹还是残忍完全是出于心中的信仰是否强大。所以故事出现第二个版本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它让电影主旨不再是关于信仰的确立,而是它的缺失:信仰不能建立在奇迹之上,但假如你听说了一个奇迹,却选择拒绝去相信,这就是没有信仰的无奈。杀戮和牺牲不是为了让我们质疑人性的阴暗,而是让我们在苦痛经历后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坚定对信仰的追求。这也正是把派塑造成一个泛神论者的目的所在,可以忏悔的神有无数个,但是能依靠和救赎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本能和自我救赎的本性。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灵魂之间的相互沟通,人类的求生意志以及人性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位置。李安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心中这种对信仰虔诚的不卑不亢,和对自然反省的大彻大悟。宗教元素支撑着主人公寻找答案,是一条贯彻电影始终的主线。
李安在传记中说过,“我在东方文化里长大,我习惯了协调,但接触了西方艺术后,又产生了对冲突,抗争和梦境的渴望。”所以在他的电影中,一方面有对中华文化的把握和精准,另一方面就在于他对于自我认知的肯定。他坚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却又在平易近人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在之前的“家庭三部曲”中,李安的个人色彩非常浓厚。他的特长是以东方人儒雅细腻的家庭观来渗透故事,并推动剧情的发展,电影中的人物通过矛盾的爆发寻找自身的认同和身份归属。比如《喜宴》,男主角本身是一个同性恋,在美国找到爱情和生存空间,找到自我认同,想自由的做自己,但是他从小接受的观念和他的家庭环境马上把他往回拉。再比如《冰风暴》中,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美国中产家庭的伦理之争,有关责任和背叛的探讨。其实从影片故事的主题以及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制片人商业的一面,中年危机以及家庭伦理结合特殊而及富争议的历史事件使整个影片的现实意义极其明显,而李安没有过度的拿政治说事也正是他避重就轻的一面,李安在那个冰风暴的荒唐夜晚把所有的戏剧张力释放一空,之后的凄凉冷落与合家团聚也从另一面显示了他东方的中庸思想。所以在李安的电影中,不管展现的是西方背景还是中国历史,都能在其中找到李安自身均衡之后的思考。
而《少年派》并不是一部标准的作者电影。比如电影中看不到血腥,粪便和腐败物,保持着不真实的戏剧场景,这也是跟作者电影的宗旨相违背的。作者电影讲求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但是在电影中依然可以找寻李安的个人色彩。李安依然把命题归束于少年派寻求自我,也就是寻找身份认同的主题上,这也和李安以前的作品产生了联系。他把人与社会的对抗缩减成了人与自我、与内心的对抗。所以即使是排除掉厚重的社会关系,类型电影元素依然与李安特色并行不悖。
电影的结构非常清晰,大环境下讲述了两个迥异的故事。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直到电影最后也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就如电影最后的旁白所说:“当你陷入危险时,你反而强壮;当你安全时,你反而虚弱。”信仰不会助你度过残酷现实的难关,却可以驾驭你心中猛虎,然后让你于安宁处让放它远去。这是李安的思考,也是一场奇幻的漂流之后,留在我们心里的缅怀和感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拉菲·斯波 Rafe Spall/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塔布 Tabu/阿尤什·坦东 Ayush Tandon/加塔姆·贝鲁尔 Gautam Belur/阿彦·汗 Ayaan Khan/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Mohd. Abbas Khaleeli/维比什·希瓦库玛 Vibish Sivakumar/热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詹姆斯·塞托 James Saito/俊·奈托 Jun Naito/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Andrea Di Stefano/沙拉万提·塞纳特 Shravanthi Sainath/王柏杰 Bo-Chieh Wang/柯一正 I-Chen Ko/黄健玮 Chien-wei Huang

导演:李安 Ang Lee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