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Life of Pi 》之前,我曾看过某个对它的图释,大致是说:派说的第一个故事充满隐喻,元素充满暗示意义,把这些暗示加在一起,便能第二个故事中未提到的细节,比如,派吃了自己母亲的肉,因为那个食人岛就隐喻着她的躯体,甚至说两个梦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科学,科学是现实的,所以第二个故事是真的,而第一个是面对残酷现实后的自我宽慰。

这么一来,我也抱着看吃人故事的心理暗示看完了电影,回来后做了一夜乱梦,梦告诉我:第一个故事是真的。

第二个故事是编出来的。

对于保险公司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听上去符合正常事务逻辑的故事,所以不假思索否决了第一个故事;派只好把第一个故事里的动物投射进人的身体,编出来一个人类日常逻辑之下的故事。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不过是个逻辑选择,是选择相信极端事件中可能发生的非常逻辑,还是选择相信日常生活教会我们的一般逻辑——和信仰或现实,我俗以为没大多关系。

第一个故事之所以难以置信,只是因为含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那个晚上冒酸水、形状像卧倒的女性的无人小岛。然而一旦因此认定第二个故事是真的,自然而然就要反过来往第一个故事里推隐喻——是隐喻还是推想?

不知道。不清楚。

两个故事都有逻辑纰漏——人的记忆本来就是认知的镜像罢了,认知不同,记忆自然不同,何况人还会不自觉地不断修改自己脑中的镜像,本来就没有确凿无疑的记忆,只存在确信无疑的记忆。只看你追究哪一个纰漏,追究第一个的纰漏,就走向隐喻,去还原一个人吃人的故事,追究第二个的纰漏,就走向投射,去想象一个动物世界的事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形式。

小岛可能没有冒过酸水,花里也没有牙齿,细节可能不准确,或者只是派在岛上的梦,但一定没有这个岛吗?正如香蕉不会漂起来,所以母亲可能不是坐着香蕉漂过来的,但她一定没过来吗?

对两个同样有纰漏的故事,也许选择和自己生活贴近的那个版本是人的天然反应,但也可以不那么选择——其实,我觉得,要是有人老死岛上,牙齿也许真的会出现在花里。

【本文作者理图,任何形式转载请先知会、联系作者,谢谢。】

附:

理图文艺评论合辑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10046342/&dt_dapp=1

理图散文合辑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10167845/&dt_dapp=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 伊尔凡·可汗 / 拉菲·斯波 / 阿迪勒·侯赛因 / 塔布 / 阿尤什·坦东 / 加塔姆·贝鲁尔 / 阿彦·汗 / 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 维比什·希瓦库玛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詹姆斯·斋藤 / 俊·奈托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沙拉万提·塞纳特 / 王柏杰 / 柯一正 / 黄健玮 / 

导演:李安 / 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