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大名,最近才看,也许也说明近几年我才开始对作品的题材产生了更多兴趣。

很多影评都指出,这是一部讲述神性、人性和兽性三者对立统一、矛盾纠缠的影片。很多观众也都在深挖影片明线下的2条暗线,试图寻找一些细节证据佐证某一条线其实才是真的。

先说主题的概括(三性纠缠),我觉得基本没错,但概括就会导致一些信息的丢失。我们会发现神性、人性、兽性都很难绝对定义。如果我们把神性比作一种绝对理想美好,把兽性比作绝对现实残酷,会和我们实际看到的、体会到的不符。

神似乎从来没有保护着每一个生命,至少当生命遇到危险,面临死亡时,神是不会每次都帮助其逃脱的。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在人已经从过去的痛苦遭遇中走出来,将自身的经历升华,并通过沉淀、转换视角,找到了痛苦的意义时最为闪亮。电影中,当派已经和理查德.帕克和平共处,派也感受到他的这位危险的“旅友”对他的意义时,他认为正是理查德.帕克的存在,才让他能每天保持警觉和忙碌,没有它,他早就死了。当他受到无人岛上盛开的莲花中心的那颗不知是谁也不知何时留下的牙齿的启示,拼命离开无人岛后,他认为无人岛本身救了他,而此前葬身于无人岛的那个人给他留下的信息又促使他离开,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神的观望。

可如果派在和老虎博弈的过程中不幸死掉,如果他没及时离开无人岛,那对他产生帮助的客体就会真的成为危险。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我认为只有当我们上岸后才会感叹来路的艰辛中的意义,如果我们不幸夭折,或许就会更多地感受到世界残酷的一面。深究的话就更会看到,残酷永远存在,温情是暂时的,残酷可能才是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的主旋律,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接受罢了。

再看“兽性”的定义,看影片中那两条暗线,一条比一条残酷。(其他影评已经介绍了这两条暗线,大家可以随便搜搜)何为“兽性”呢?记得曾经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死了,你家猫狗饿极了会不会吃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让很多人不愿深想。这个问题就很像影片没有揭示的一幕,童年的派把手伸到理查德.帕克的笼子里,如果没有他父亲的阻止会发生什么。

不过抛开此类极限时刻,我们在实际中确实感受过很多人和动物之间的温情时刻。动物和动物之间也不总是残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许确实是对的,生命是沿着一条单行线,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走到今天的,这个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残酷的故事。但是生命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温情的故事。只有人类有灵魂吗?派最终认为,理查德.帕克确实和他想得不一样,但他可以确定,从它的眼中看到的不只是自己的倒影。人类是很容易以拟人化的方式理解其他生命的,这既会让我们对其他生命产生爱,也会让我们对其他生命产生误解。我们用相对科学的方式看待其他生命,可能反而能找到更好的爱其他生命的方式——给其真正需要的,如期所是地接纳,在理解的基础上爱。总之,如果我们断言兽性就是残酷的代言,也能找到很多漏洞。

而人性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非常像“吃肉汤的佛教徒”,“不得不吃鱼的瘦弱素食男孩”,尤其是前者,我认为这不是一种讽刺,它揭露了我们存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宛若狮身人面像,宛若美人鱼,此类意向或许表明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两种力量在纠缠。你觉得你就是你肉体的全部吗?或许你会说不是的,我们明明可以感觉到有一个和肉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存在,我们的意识,还有人认为那就是灵魂。可肉体如果没了意识还可能存在吗?灵魂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答案,但让一个人100%相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很难的。

所以这个问题很像沙漏的构造,我们可以倾向于一头,但如果完全倾向于一头,沙漏就静止了,时间也就不再流逝。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无序与平衡也达到了,也就不再有生命了。所以我们如果想活着,就要保持流动,我们倾向于一头,又无法获得安定。

我想起自己这些年,也在努力从各个领域追寻一些问题的答案。我渴望信仰某种宗教,但很无奈的是,由于我想坚持批判性思考和怀疑,所以信仰宗教是有难度的。可我也和剧中的派儿时那样,时不时地相信万物有灵,时不时地感受到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时不时感受到每种宗教中都有神的存在。

宗教本身也会进行一些折中,像影片《幸福来敲门》里讲述的那个掉到水里快淹死的人,他两次遇到船想救他,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说上帝会救他,最后他淹死了。来到上帝面前,他问上帝为什么不救他,上帝说我已经派了两艘船,可是你都拒绝了。像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后期,老汤姆说有一个道理他一直不明白,现在终于懂了:你要能自救,上帝才会救你。

我也一直认为,人生当然不能总是将一切解读为命运,很多时候我们要抓住机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只不过做出正确选择的压力很大,会让我们焦虑——焦虑是自由的眩晕——但这依旧是值得的。有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命运在自己手上,我们不仅仅是在大海上漂流,绝望、无助地漂流,我们还是有事可以做的,我们也需要做事。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就会陷入一种虚无感中,因为人总会死的,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失去,那么为何要活着,为何要拥有呢?我们经历一些不幸和悲苦,有些是命运,有些是能从我们自身找到原因的。然而,命运和自我的选择同时存在,它们甚至都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像两条并行的线。人的神性和兽性也同时存在,最终神性和兽性同时被染色,我们也拥有了独立于我们心中的人性。

再说到影片到底倾向于哪条线是真实的?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还是要保持开放。或者就像影片最后中年派说的,这个故事现在属于你了,相信什么,是你的选择。但也仅仅是相信而已,你的相信中一定会有怀疑,你要接受这一点。正是怀疑,让信仰能更加经受考验。

我们活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种种事,有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爱,让我们感受到活着很美好,有的人和事让我们看到世间的残酷,让我们怀疑生命的意义。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流动中选择,如果倾向于现实残酷的一面,或许这个人就会过着现实残酷的人生(未必是不好的,我们经常看到坏人长命),如果倾向于温暖美好的一面,这个人也会经常体验到温暖和美好。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纯信仰美好,就可能会想最初的派那样,把手伸进理查德.帕克的笼子。如果我们追求残酷衍生到了妨碍他人自由的程度,或许就得想办法面对道德与法律的制裁。所以无论是哪一头,最好都是经过思考,经过充分怀疑的。

中年派说他有一个信仰的大房间,有很多楼层,每个楼层都有很多怀疑的位置。而李安导演的这部影片,我认为就是在重点描绘当怀疑这滴黑色的墨水滴落到神性、人性、兽性混合的汤汁中后会发生什么。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一来可以永远去追寻,二来可以做出我们的选择。选择后可能还会追寻,追寻的过程中可能不断做出选择。

有的观众还是一定要得出影片的“真相”,对此,我记得一部关于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庵野秀明的纪录片,片中曾说,如果《EVA》里有让人不懂的地方,那一定是导演刻意为之的。因为刻意不提供完整信息,所以观众看不懂。而导演真正在意的是,本来该让观众看懂的部分,观众是否看懂了。虽然没办法揣测李安导演的真实想法,但我觉得如果他知道观众为影片所表达的种种涵义进行求证,他应该是窃喜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像我们的思索本身,我们找不到答案,每当要走到出口时就发现这条路不对,每当以为要找到答案时却发现就差一点点,那一点点却又很关键,但这可能就是最为真实的。就像量子物理,就像既生又死,就像我们矛盾的人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 伊尔凡·可汗 / 拉菲·斯波 / 阿迪勒·侯赛因 / 塔布 / 阿尤什·坦东 / 加塔姆·贝鲁尔 / 阿彦·汗 / 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 维比什·希瓦库玛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詹姆斯·斋藤 / 俊·奈托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沙拉万提·塞纳特 / 王柏杰 / 柯一正 / 黄健玮 / 

导演:李安 / 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