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最痛心的是都没能来得及好好的道别。

电影中Pi讲的两个版本的故事,很显然后者人物版的才是真实的。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两个故事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李安和原作者只是告诉观众一个事实:人类社会是很现实的,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坏人和好人,大人和孩子都会有恶的一面,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生存而暴露出人性最丑恶最残酷的一面,这是客观存在的。

而对于这个事实,人们都尽量选择回避或者欺骗自己,就像日本调查员和英国记者一样(相信大部分观众也和他们一样的)选择了动物版本,因为人类一方面不愿意面对故事中的丑恶和残酷,就像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邪恶与残酷一样;另一方面人类仍然存有善念,有着各种信仰,存在对美好的向往,所以Pi对记者说:谢谢你,你选择与上帝同在。

Pi讲述故事的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生寓言,其中包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学,如果单纯用直白的语言和道理来讲述肯定是非常晦涩的,就像那个相对无趣的人物版,所以电影(原作)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彩、绚丽、有趣、刺激、惊现、壮观、宏大的故事,这也是本片最为伟大之处:将一个探讨人性本质的沉重而抽象的话题融合到了一个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并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的120分钟电影中,引发观众的不同共鸣和多种思考。

首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Pi一样从小充满了善良,纯真,愿意和世界上的所有人和动物做朋友,在孩子的眼里,连老虎的眼睛里都充满了友善;可是这些最初的美好印象都会被逐渐接触到的社会所包围、吞没甚至毁灭:大人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邪恶,朋友和同学们地给你嘲笑,我们会对现实感到累,感到陌生,感到孤独,感到不自由,感到无助甚至绝望。于是很多人想要寻找答案,想要得到心灵的归属,找到最终的自由和永远的快乐,就像Pi一样去乞求各种神灵的指引和庇护。而就像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的一样,他被迫离开家,离开初恋,去往一个所谓的“美好未来”(Pi的母亲安慰他的词语)。在海上,现实再一次将Pi推向了一个残酷的境地:离开父母和兄弟,独自面对茫茫的大海,漂向一个未知的世界。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曾经或将要面对的现实吗?

之后Pi开始的漂流历程一方面是个人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追寻真我获得重生的过程。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都像Pi一样要独自面对大海的风浪、暴风雨,而比这些更加可怕的是那只名叫PARKER的老虎。这只老虎代表的意义很复杂,李安自己说它就是人的兽性,也有人说是内心的邪恶,但我在想可能更贴切和准确的说法是弗洛伊德的所谓“本我”或者佛教中更广泛的概念:包括邪恶、痛苦、悲伤、恐惧、愤怒、绝望等等所有内心的杂念;而同时,超我——李安所说的“神性”(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也在同时影响着Pi的决定和行动,宗教信仰代表了超我的主要力量,它既鼓励了他的坚持,也有束缚Pi的自由和造成了心理痛苦和纠结,比如Pi杀死大鱼后的难过、看见Park快淹死的眼神而怜悯。在漫漫人生的漂流中,自我意识(Pi)想要逃避本我(老虎),却无法让它消失;想要与它斗争,却发现力不从心或者害怕恐惧;想要装作视而不见,但是一有动静它就让自我意识心神不宁;所以Pi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这只虎,在《生存手册》和动物园驯兽经验的指导下(要寻找科学的方法和其他成功者的指引),Pi勇敢地面对它,认真地运用智慧,耐心并坚持地去驯服心魔,找到重获生机的彼岸。当然这个过程充满了困难和痛苦,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绝望!

当Pi能够驯服心魔后,他开始对未知的世界不再恐惧,甚至敢于面对更大的风暴,当他站在救生船上对着雷电喊叫和宣告的时候,他的真正自我已经能够彻底主宰自己的内心,他已经无比强大了。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便是最后面对死亡,Pi也能够对曾经的死敌充满慈爱,把曾经最恐惧的心魔当作朋友,他接纳了恐惧、愤怒、悲伤等等,也接纳了自己,平静地宣布:我已经做好准备了。这时候就是真正的心灵自由!

如果达到这个状态,生命的重生,心灵的解救才会真正来临,Pi躺在海滩上,看着Park默默地离开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丛林深处,Park心情很复杂,因为正是因为人的本我,才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而正确地认识本我,让本我回到最初的位置就是让心灵得到解脱的最好途径。就像佛教中所倡导的:在心中放下对与错、善与恶、痛苦与快乐的矛盾和界限,就能得到最终的心灵自由。“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在电影中老虎的名字就是叫Richard Parker,这个名字的设计也是有意义的:1884年,“木犀草号”(Mignonette)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长、大副和船员,还有一个名叫Richard Parker的17岁男仆,他同时是一位孤儿。理查德-帕克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的三个人选择杀死虚弱到濒死的他并吃掉得以生还。这就是后来伦理学与法学上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三人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议下,维多利亚女王宣布赦免三人。而老虎的本名:Thirsty意为口渴,代表了人的动物性而具有的原始需求、欲望与冲动。而Pi小时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Yo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导演也是想暗示:Pi和老虎就是同一个个体。

唯一存在迷惑的就是那个食人岛段落。我初步想,这似乎是象征着逃避现实主义和放纵欲望观念的混合体:形如人体的岛屿象征着人的本性,同时孤岛又代表着逃避现实,狐鼬代表着无度的欲望,岛上能溶解海鱼的淡水代表着自我意识的最终沦落。网上也有一个更加残忍的版本:那个岛就是Pi母亲的尸体,她被厨子杀死后Pi一直不愿意舍弃并放在船上,后来开始腐烂,长出蛆虫(就是那些狐鼬),流出脓血(岛上的酸性湖水),而Pi在饥渴到了意识不清后依靠母亲的尸体熬过了获救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Pi看到了母亲的牙齿或骨骼,终于觉醒,终于抛弃了尸体继续漂流。

从早期作品《冰风暴》中因心灵迷失而被“换妻游戏”吸引和冲击的家庭,到《卧虎藏龙》中被心魔错误驱使而犯下大错的玉娇龙,到《断背山》中被孤独与欲望迷乱的恩尼斯和杰克,再到《色戒》中沦陷在性欲与道德的矛盾中的王佳芝,李安一直在通过电影进行对本我自我超我关系的探讨。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通过电影释放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 伊尔凡·可汗 / 拉菲·斯波 / 阿迪勒·侯赛因 / 塔布 / 阿尤什·坦东 / 加塔姆·贝鲁尔 / 阿彦·汗 / 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 维比什·希瓦库玛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詹姆斯·斋藤 / 俊·奈托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沙拉万提·塞纳特 / 王柏杰 / 柯一正 / 黄健玮 / 

导演:李安 / 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