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完后,那些破碎的片段还没有拼凑到一起,总觉得有诸多隐喻的岛却猜不透其中奥秘。
      朋友启发性地问我“老虎是谁”
       “当然是PI啊”
       “老虎吃了什么”
       “斑马,狗,老鼠。。。啊 全吃了。。。”
       “嗯 全吃了”
       “岛是什么?”
       “他妈妈”
       “? 那狐獴呢”
       “尸体腐烂会有什么? 蛆虫。他全吃了,后来就是靠他妈妈的尸体中的蛆虫度日,后来开始吃尸体的时候发现牙齿才醒悟的”
       “......."
       "老鼠就是阿蒂娜,谁会在危难之时寻求庇护,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对应的,他记忆力那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记得分别的情况,因为他自己亲手谋杀了爱人并且吃掉了她。"
      “......”
       然后,我的心理阴影就很重了,越来越重,因为这种残忍被套上了可能性外壳,糟糕的是,在我怀疑很重的时候,最先看到了这种最残忍的影评。
      然后,我不死心的狂刷豆瓣上的各种评论,看到很多“驳” 很多“猜测”很多更多关于宗教和信仰深层次的解读。这样就有点治愈了,起码,很多人和我一样坚持着很多东西也许就是被过分解读了,虽然我们都知道两个故事一定都不是真的,一定都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套上那么具象,那么血肉模糊的解释,而不简单的看成是一个信仰的故事,一切不过是精神上的意向,或者,还有幻想。
     然后,我关上了浏览器,不想再受任何所谓“猜测”“推理”“细节解析”的影响,如果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们已经迷失在探索所谓貌似有答案的谜题中了。
    昨天 去看了达利的展览,然后看了台湾陶瓷双年展,柯锡杰的摄影展,达利展厅的小型圣诞演奏会,去印象里满是夕阳余晖的西子湾的暮色中坐了一会儿,然后是五月天的演唱会。
    到了西子湾的时候,我想我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故事从来讲的都不是一个PI的故事,其实是每个人的故事,我宁愿去这样理解π的无穷无尽。因为每个人都在面临心中猛虎和道义理性的挣扎,因为每个人都会面对这样的几种关系,斑马--无明显利益冲突,也许相对弱势,但是在其他的生存关系存在时没有直接联系的群体。  ·鬣狗--凶狠的,不敢招惹的“恶”群体 猩猩--会在关键时候为你奋不顾身的亲人 老鼠--有自身的优劣势但是是以互相掩护互利为连接,关键时刻会牺牲彼此的群体。 老虎仍是那个兽性的自己,理性与兽性对待周围的人的情况是那么的不同,有的时候又是那么惊人的一致,因为它们骨子里,在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亲兄弟。而你怎么对待周边的群体,其实是形势让你骨子里的理性或兽性主导导致的结果。不需要问每个人在什么情境下的什么选择, 只是你被没被逼到那种极端的状况,而程度不同的牺牲,程度不同的“吃与被吃” 却是每天都存在的。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有血淋淋的一面,也有瑰丽美好的一面,或者两面也都不是真实的,像两个故事,它本身就是融合了两者的矛盾体。
     所以,信仰是救赎的出口了嚒?未必,但是我不想讲那些励志的话做结,我只想说昨天在听五月天的时候,老实讲他们代表了我与最好朋友的许多青春与梦想,但是我并不属于纯粹的铁杆粉丝,然而就渐渐被现场的气氛还有那些简单励志的歌词所打动。简单与复杂就在一念之间,相信你所希望的,那它就是真的。更要相信眼前的快乐和眼泪,如果你已经百转千回复杂地想通过一切都是云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 伊尔凡·可汗 / 拉菲·斯波 / 阿迪勒·侯赛因 / 塔布 / 阿尤什·坦东 / 加塔姆·贝鲁尔 / 阿彦·汗 / 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 维比什·希瓦库玛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詹姆斯·斋藤 / 俊·奈托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沙拉万提·塞纳特 / 王柏杰 / 柯一正 / 黄健玮 / 

导演:李安 / 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