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作者扬·马特尔,2002年布克奖得主,名不见经传但作品在书店里畅销至极,一个最显见的原因,是许多人都想看看16岁少年和孟加拉虎如何在海上共度七个月,电影版《Life Of Pi》则是许多人想看看李安如何诠释16岁少年和孟加拉虎在海上共度七个月。如果说读者对小说的期待是在期待一个故事,那么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则是在故事开始前,就提前放入了很多预设,一些对李安的预设,一些对奇幻大片的遐想。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经典故事片总能让观众高兴,而反类型的电影们就褒贬各异——它们不按观众熟知的感觉来讲故事,当许多观众把喜好程度作为评价电影的标准时,反心理预设的反类型片是不讨喜的。

       无论原著还是电影,接近噱头的元素是老虎,注意力过多放在老虎身上,或者说放在故事上,都多少遮蔽了一些和内容同等重要的事:创作者的态度。其实在阅读原著时,最能感染我的是扬·马特尔写作的态度,我甚至感觉整本书最动人的部分,是作者序。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但谁来讲,怎么讲,玄妙很多,这并不是比创造内容更容易、简单、随意的工作。

       扬·马特尔在小说开篇就制造出一种真假难辨的写作状态:他是一个文思枯竭又急需灵感的作家,离开加拿大来到印度,偶遇一名老者,被告知,有一个故事能让他相信上帝。于是他回到加拿大去拜访那个故事,小说也在拜访和重述中展开了。这就在整体和细节上都确定了原著的基调,即,这是一个重述他人故事的故事,重点是重述,不是转述,是要尽量准确地还原故事的原貌,而不是添砖加瓦使故事看上去更有趣。

       因此扬·马特尔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谨慎的态度:“帕特尔先生(Pi)的故事应该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他的声音讲述,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但是,如果故事里有任何不精确之处,或是任何错误,责任都在我。”这就是贯穿渗透在小说里的态度,也应当是拍这部电影的态度。从扬·马特尔参与编剧的剧本,和李安执导的成片,都能强烈感受到这一“重述的态度”。

       每一部改编电影的原著精神和具体表现状况以及改编目的都是很不同的,那么对改编电影的欣赏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而是要体察具体情况。这一部就是要还原,要准确,同时要成为一部电影。所以以上是对电影版《Life Of Pi》为何改动不大,为何几乎完全按原著拍摄,的主要原因的未详细阐释的理解。以下将要说导演的二次创作,有点啰嗦,请见谅。

       导演控制什么?镜头及镜头里的一切。表意为主的影片,镜头画面更多是为了表现镜头之外,表意也更多来源于镜头之外。当编剧提供了所有需要展现的内容,你会怎样把文字变成画面,连接成影像?你会怎样运用摄影机和故事(实在的)来表意(虚无的)?简要地罗列,你必须控制结构,节奏,整体基调,场面怎样安排与衔接,演员的状态,即便是沉默,沉默多久,怎样沉默。你的镜头要怎么移动和切换,画面中有几个人,是远是近。你的色彩和光线怎样调配,它们在画面里如何交织、变化。有无配乐,配乐何时出现,目的是什么。还有很多。

       一切导演手段,都是在剧本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是创作,不是重复,因为这些手段是思忖过后导演选择的最佳呈现方式,镜头也不是冰冷的机器,一旦开始拍摄,就自然带有创作者的意图和气质,小小的角度,也能体现出导演的态度和心胸。严苛点说,纪录片也不可能纯粹的真实,只是把意图层面降到最低,还原现实的层面提到最高,一段情节,既可以拍成纪录式的故事片,又可以拍成故事化的纪录片,造成区别的就是导演手段。

       铺陈这些是想表明,李安在重述《Life Of Pi》这样一个充满了虚无意象的故事时面临多大的挑战,因为重述情节不走样就已经很难,况且浮动在情节间的意象,观看完成的观感。具体有多难,人人都体会过,比如我听到一个好笑的笑话,也讲给别人听,我做不到和原述者语调、节奏、情感、效果都一样,可能听众也会笑,但这并不是我原先听到的那个笑话了,我没法还原它。这样一部追求“还原”和“一致”的电影里,导演并不是多余的,反而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不光情节还原,人物的感觉,叙述的感觉,表意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都需要导演强力掌控,偏差一点,就是离题万里。

       对《Life Of Pi》来说最难是还原表意的层面,无论意境、意蕴还是意义,首先要能体察,其次要能表达,心里的东西,往往说出来就变了样,该怎么说,态度就成为一种能力,态度和创作者本人的气韵,是不可能分离的,气韵也是不可能假装的。最妙的情况莫过于,导演就是电影的影子,一样,又有点不一样。影子弥散到本体上,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也表现得很好,你好像看不见它,它确实又始终在那。

       电影里那些气若游丝又绕梁不去的东西,把原著的精髓带给了观众,连皮肉带气味,不走样地。说得很玄,也正是这玄玄的抓不着的东西,使Pi还是Pi,李安还是李安,若要说良心之作,良心就在这里。真诚地敬重这态度和这气场。

       论证电影好或不好,仿佛意义不大,电影的含义也要自己品才有味,说了些别的,不能保证文字完全无倾向,不太想说《Life Of Pi》是不是个好电影,只觉得它和李安充满缘分,他们自然而完整地互相接纳,能看到它,我很幸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

又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漂流少年Pi

上映日期:2012-11-22(中国大陆) / 2012-09-28(纽约电影节) / 2012-11-2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拉菲·斯波 Rafe Spall/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塔布 Tabu/阿尤什·坦东 Ayush Tandon/加塔姆·贝鲁尔 Gautam Belur/阿彦·汗 Ayaan Khan/穆德·阿巴斯·卡勒里 Mohd. Abbas Khaleeli/维比什·希瓦库玛 Vibish Sivakumar/热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詹姆斯·塞托 James Saito/俊·奈托 Jun Naito/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Andrea Di Stefano/沙拉万提·塞纳特 Shravanthi Sainath/王柏杰 Bo-Chieh Wang/柯一正 I-Chen Ko/黄健玮 Chien-wei Huang

导演:李安 Ang Lee编剧:扬·马特尔 Yann Martel/大卫·麦基 David Magee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关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