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很有意思,是一副电影里没出现过的画面,台词中虽然出现过了无数次的“奥斯维辛”,但在电影中却被简化成了一片草地,一段围墙和几支烟囱,镜头一闪而过,观众根本来不及多看两眼,导演似乎想用这个情节说明些什么,但欲言又止,这个电影里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例如刚开始没多久,主角和记者背画家回家,记者指着主角面前的一幅画说出了名字,但镜头并没有给那幅画,而是只拍了主角的表情,这都是导演的用心,或者说导演的能力有限。

二战题材的电影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很愿意去拍,战胜国拍的无论好坏,其实都没什么历史包袱,因为反正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想写成什么样都行,但战败国也喜欢拍,理由说出来就更让人警醒了,战败国的电影从一开拍就自动加持沉重光环,电影要想拍的好绝不是光讲为什么打输了?而是要讲我们为什么做错了?输赢无外乎公平,而对错才关系到正义,而大多数的普世价值观中,人们总是追求正义多一些,这就给那些战败国的文化工作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按照刚才的判断标准,战败国的电影如果只只讲成败,这就是个危险的信号,输赢是个全世界共通的概念,电影工作者如果用这个概念去教育本国观众,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是个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无非就是再出一个希特勒,带我们打赢了不就行了吗。但如果你的电影只讲是非,这也不是一个好信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民族性,如果因为一次战争的输赢就去否认自身的民族性和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就像这个电影中说的那样,如果让每一个德国人去反思自己的父辈是不是纳粹,有没有支持纳粹,那整个德国将国不是国。声讨纳粹,反法西斯,不是你制造个漩涡,然后把所有人都卷进来自行剔除就完事了的,正确的做法是你该有一个标准,让每个德国人都知道:我们不仅输了,而且我们做错了,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才行。而这个电影,只告诉我们前两点。

像这种既告诉德国人输了,又告诉德国人错了的战败国电影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第三点的电影却凤毛麟角,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窃听风暴》一部,那部电影最妙的地方就是他抓住了一个好视角,从德国人最热爱的事物:歌剧与音乐入手,讲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这里面的故事性、逻辑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融合简直绝了!他的深刻就在于每一个看过的人都能看明白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就是好电影,本片也是个让人看得懂的电影,无非就是一个人想让更多人知道些什么,奥斯维辛,在这里由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主角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德国人别再“奥斯维辛”了,不过电影通篇好像只讲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奥斯维辛很残忍,不是人干事,但在这里悖论就出来了,既然不是人干事,那你德国人怎么就干出来了呢?那干出这些事的人还算不算人?尤其是这些人大部分还没被绳之以法,有的甚至还在负责教育下一代,那现在和这些人相处的人还算人吗?被他们教育出的下一代还算人吗?这个电影,你给的出答案吗?电影只告诉我们,这些人罪有应得,有良知的德国人会尽全力让他们伏法,如果不能,我们就拍个电影出来让更多人谴责他们吧!

很可笑的逻辑。

奥斯维辛的意义不在于死了多少人,也不在于有多残忍,更不在于以后会不会发生(其实这种事一直在发生),而在于这种事为什么发生?你搞不清楚这个,做再多宣传都没用,我们要抑制伤害,必须要了解伤害!有人可能要说我圣母了。

我是男的!

缄默的迷宫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

又名:谎言迷宮(台) / 大话迷宫(港) / 宫 / Labyrinth of Lies

上映日期: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 2014-11-06(德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亚历山大·费林 / 安德烈·谢曼斯基 / 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 约翰内斯·克里施 / 约翰·冯·比罗 / 罗伯特·亨格-布勒 / 汉希·乔奇曼 / 卢卡斯·米科 / 格特·沃斯 / 蒂姆·威廉姆斯 / 沃纳·沃班 / 蒂莫·迪尔克斯 / 迈克尔·施森塔纳 / 莉萨·马丁内克 / 

导演:朱利奥·里奇尔利 / 编剧:伊丽莎白·巴特尔 Elisabeth Bartel/朱利奥·里奇尔利 Giulio Ricciarelli/艾米丽·西贝尔贝格 Amelie Syberberg

缄默的迷宫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