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感受速记,非影评)
《缄默的迷宫》:拍得极为工整的德国主旋律片,在政治正确的外衣下,聚焦战后单个青年的追索,并行两条非常日耳曼的线——一个国家如何反思自己的罪孽,一个青年如何面对自己价值观里正义的左右手互搏。情理最后汇交在“法”上。如果说纽伦堡是战胜国对德国的审判,是宣告战争的发起和领袖人物的罪孽;那么法兰克福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战犯不仅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在于“普通人躲在国家机器名义下释放的恶”,在于“承认比纠正需要更加巨大的内心力量”。
行进一半,靠配乐和表演积攒的力量。受害者和犯人两个集体、两次快剪很不错。48分钟的前者,搭配的希伯来音乐让人泪如雨下。但更喜欢后者:正在给病人看病的牙医,正在车底修车的工人,比离开办公楼的权贵带来的震撼还要大。
后半段节奏加快之后,则有一些做作,始终欲崩未崩。导演想展现的“面”太多了,焦点转移到男主人公的内心塌陷和重建的方式明显收不住。起到人生导师作用的几个配角,都极度伟光正。片子一赶,上半部比较别致的温情和复古都瞬间破功,“这个国家需要糖霜,而不是真相”变得又红又专,韵味也就少了一点。
“战争年代应该遵守另一套是非观吗?”的疑问贯穿全剧,最终通过两个配角之口,完成了有些刻意的说教——“我们所为不是为了审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个体只能做当下认为正确的事,但受害者应该被历史倾听”。
已经看过很多反思二战的艺术作品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落脚点并不相同。《缄默的迷宫》的珍贵之处,大概在于反思了战争,也反思了人们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即反思了反思行为本身。
和电影也唱唱反调吧。审判奥斯维辛的是德国人自己,只这一层就可以无限拔高作灯塔,照顾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暂时性忽略这个国家对纳粹的敏感中,有些依然保有避而不谈和内心苟同——甚至不用身在欧洲,在近几年国际事件中,表态的黄种日耳曼也不少了。可能人性里对战争的天然狂热难以抹去吧。

缄默的迷宫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

又名:谎言迷宮(台) / 大话迷宫(港) / 宫 / Labyrinth of Lies

上映日期: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 2014-11-06(德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亚历山大·费林 / 安德烈·谢曼斯基 / 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 约翰内斯·克里施 / 约翰·冯·比罗 / 罗伯特·亨格-布勒 / 汉希·乔奇曼 / 卢卡斯·米科 / 格特·沃斯 / 蒂姆·威廉姆斯 / 沃纳·沃班 / 蒂莫·迪尔克斯 / 迈克尔·施森塔纳 / 莉萨·马丁内克 / 

导演:朱利奥·里奇尔利 / 编剧:伊丽莎白·巴特尔 Elisabeth Bartel/朱利奥·里奇尔利 Giulio Ricciarelli/艾米丽·西贝尔贝格 Amelie Syberberg

缄默的迷宫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