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沪,横竖离不开一个“居”字。
婚丧娶嫁,柴米油盐,都是围绕着“居”。居好了,一顺百顺,居不易,诸事不宜。
冯晓琴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听着有点扎心,但在北上混久了,就会觉得话糙理不糙。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蜗居和心居,离开了居,只剩下了蜗和心,连起来就是窝心。
十三年,曾经还有点青涩有点作的郭海萍,变成了略有点小沧桑的冯晓琴。
十三年,妹妹从郭海藻变成了冯茜茜。
十三年,内环边上的房子翻了七八九十倍,外环边上的翻了5-6倍也是有的。
倘若在这十三年里要是错过了每一次购房上岸的机会,估计投江的心都有了。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看蜗居时候家里老人们边看边说,至于嘛,房价总会降的,别急别急,再等等再等等。眼瞅着岁月皱纹让郭海萍变成了冯晓琴,请问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三年可以等呢。
老歌里唱的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现在身边看到的都是旧人们早买房或暗自庆幸或洋洋得意,而起早贪黑的新人们则依然望房兴叹。
买还是不买,蜗着还是豁出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心居最终还是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单价才4~5万。如今,别说内环,中环边上敢加上学区二字,就算20年房龄的老破小,也早已经不是这个价位了。内环里随随便便十几万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可以打破无数外地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年轻人对上海的美好憧憬。
看了三集,对于冯晓琴因买房受挫而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标准海清式”的爆发而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有点情绪带入了。冯晓琴想为自己也为儿子长远计买个房子怎么就不对了呢!
连带着对顾清俞都有些反感,你自己忙赚钱亲爹亲奶奶扔一边不管不顾,弟媳妇操持全家你不愿意借钱给她也就罢了,还撺掇着老头也不出钱。回过头来还跟闺蜜那质疑冯晓琴当年嫁入顾家动机不纯。
废话,就你弟弟那德行,要不是看你家有房有户口,谁脑壳坏掉了嫁到你们家。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则是大大方方小气。
动辄七八位数收入的顾清俞,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提防着穷家小户出身的冯晓琴,原因无他,就是看不起而已。然后还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俯视冯晓琴的动机。
大姑子和弟媳妇,就像婆媳之间一样,有的是话题。海清和童瑶,拿捏的都挺好。加上人生落魄的冯绍峰,还有从相逢时节里无缝切换过来的严晓频,后续的看点值得期待。
没看过原著,但深夜里依然默默的希望冯晓琴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居,可别再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