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公号)
做剧和做人一样,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双面胶》《蜗居》的导演滕华涛新剧《心居》开播,前两集就有这种不知餍足感。
海清、童瑶在剧中饰演一对姑嫂:
弟媳冯晓琴买菜要顺一把葱,挂饰要选十块钱三样的,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
大姑姐顾清俞张口就是两百亿的项目,一单能赚七八百万,收的礼物是亮瞎眼的钻石项链,颇有偶像剧味道。
滕导试图将现实风和偶像风熔于一炉,却导致生硬拼凑两个世界的撕裂感。
幸好,鲁迅文学奖得主、编剧滕肖澜渐渐弱化顾清俞那悬浮的总裁风,在保留其精英身份的同时,将她回归到上海中产家庭中。
冯晓琴、顾清俞生活气息的逐渐统一,使《心居》渐入佳境。
尽管不乏套路,但本剧对家庭结构的建立、亲戚矛盾的设计,展现出非常典型的辩证式困境。
所以,看《心居》容易站队、持方、争论,但最终,谁都有谁的立场、道理,以及,无奈。
毕竟,生活如是。
一、血缘决定一切
冯晓琴是外地媳妇。
当初嫁给丈夫顾磊,其中一个重要考量,是对方拥有上海户口。
结婚生子后,冯晓琴在丈夫要求下,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公公、奶奶、丈夫、孩子的饮食起居。
冯晓琴要强,也精于算计。
她逼丈夫年复一年地考财会证,而且一直怂恿丈夫向婆家寻求支持买房。
姑姐顾清俞事业有成、日赚斗金,冯晓琴自然将目标钉在了顾清俞身上。
“丈夫无所谓,媳妇要买房”,且不论冯晓琴本人想法,这放在常人眼中,是什么信号?
两个字:分家。
表象上,冯晓琴追求的是小家庭的空间独立,但自大家庭的肌理出发,她没有想过从根本上分家。
她曾对丈夫说,就算买了房,自己还是会每天过来,为公公、奶奶做好一日三餐。
此外,买房还有两个本质。
第一个本质,是钱。
观众心知肚明,冯晓琴试图在首付、月供、装修等各方面支出上,都依靠顾清俞,说是“借”,其实是“要”,因为她和丈夫根本没有偿还能力。
钱在一个家庭的固守和流通,势必让另一个隐形本质浮现,即血缘。
冯晓琴和顾磊以法律的婚姻关系结合,两人身后围绕的,是不同的血缘关系,而且这两种血缘关系无法彼此融合。
明面上,一家人相亲相爱,背地里,冯晓琴和顾家都在为各自的血缘织网。
冯晓琴这边——
她不但将高中毕业的妹妹接来顾家居住,而且还多次请求顾家为妹妹介绍工作和男友。
除此,她还计划将来把老家的弟弟接来,换一个更大的房子,这样,冯家就能彻底在上海扎根。
顾家又如何?
顾父、顾磊、顾清俞屡次在冯晓琴背后开小会,会议主题往往是教顾磊如何提防妻子。
还有顾家姨娘,舍不得自家孩子吃苦,却找顾父讨人,想让冯晓琴的妹妹去自家做保姆。
血缘在那,再不堪的人,都是亲人;
没有血缘,再持家的人,都是别人。
这是冯晓琴和顾家的现实,也是刻在绝大多数东方人基因里的认知。
尽管当下年轻人的断亲现象日益盛行,不少影视作品也在探寻血缘之外的亲情(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小偷家族》),但在传统观念里,血缘依旧是人建立情感关系的最好凭据和最佳捷径。
二、边界感的消失
顾清俞是顾家的定海神针。
弟弟顾磊的工作是她介绍的,顾磊肺炎挂的专家号,也有她的人情关系在。
顾家有事,顾父总是第一时间打给顾清俞,工作再忙、身体再难受,她都会赶回家处理。
顾清俞的付出,客观上,源自她的能力。
她自律、理性、果断、富有,因此对顾家而言,顾清俞有很高的地位,并且最被依赖。
“高地位”、“被需要”,这两点使她在对待弟弟弟媳的关系时,逐渐失去边界感。
边界感是什么?
其实就是距离。保持边界感,就是保持距离。
乍看,顾清俞在外独居,和顾磊夫妻、甚至整个顾家都很有距离。
但实际上,她却是插足顾磊夫妻人生最深的人,因为她的建议对顾磊有决定性的作用。
冯晓琴最不满顾清俞的一点,就是她的指指点点。
顾清俞的指指点点并非简单的评价,而是给出指导性建议,一旦顾磊接受,冯晓琴的计划就会面临阻碍。
如顾清俞让顾磊撇开冯晓琴的感受谈买房意愿,这其实是诱导性提问。
她吃准了顾磊优柔寡断、慵懒随意的性格,这样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自己不借钱给弟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想买房的,并不是弟弟。
再看一个细节。
冯晓琴手织围巾送给顾清俞,顾清俞却转手赠与保姆。
如果这围巾是弟弟送的,她转赠出去,自然没有问题,因为顾磊不会在乎。
但围巾是弟媳送的,她和弟媳之间的距离,自然不能等同于她和弟弟之间的距离。
以对弟弟的方式来对弟媳,这种距离错位导致的,正是边界感的消失。
毕竟赠送这一行为,有时送的仅仅只是东西,有时送的却是处理这件东西的方式。
所以冯晓琴怎么可能不在心中留下芥蒂?
此外,顾清俞还失去了事业和生活的边界感。
顾父对她说过一句话:
“我知道你在公司里,都是做大决策的,任何事情你都能够理性地分析,好事坏事你都能摆在桌面上来谈,你聪明,做事干净利索,这是你的优点,可是咱们是居家过日子,不能算得这么清楚。”
顾清俞将对待事业的方式,用来对待生活和情感,但事业和生活之间,是有“次元壁”的。
而且,生活的灰色地带也远多过事业。
三、生活全面破碎
当血缘持续“作祟”,边界感进一步消失,《心居》抵达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潮——顾磊之死。
这一情节陡峭得令人心惊,也陈旧得让人皱眉,然而它却很典型,是《心居》目前所有家庭矛盾的集合体。
顾磊是一个怎样的人?
没有主见、软弱、懒惰、胸无大志,但他不坏。
虽普通到能立即沉入人海,但也足以牵动家中所有人的神经。
他的死是如何构成的?
直接死因,是头撞在了楼梯过道的玻璃上。
而把他推向这块玻璃的,是当时在顾家房子里的所有人。
顾家开小会时,顾清俞让顾磊要知晓家里的每一笔钱,提防冯晓琴,房产证上不能只有她的名字。
门外的冯晓琴一听,拿起行李就走,顾磊追出,冯晓琴一撇,顾磊就跌下楼梯,撞上玻璃。
再将时间推前——
顾磊夫妻闹矛盾,顾父打电话让还在病中的顾清俞回来劝架;
顾家开会时,冯晓琴的妹妹对冯晓琴说,“这次小会开得有点久啊”,冯晓琴一愣,便去门外偷听。
由此,死亡事件的人物因果链也就清晰了,顾父、顾清俞、冯晓琴、冯晓琴的妹妹,他们四人,只要任何一人保持各自身份所应有的分寸感,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一事件中,不但顾清俞再度逾越边界、插足顾磊夫妻之事,就连冯晓琴也以为自己有理由打破顾家的血缘藩篱,从而跨过自己和顾家血缘的界限,偷听顾家人谈话,她的边界感,也在妹妹的怂恿下消失了。
而那面被顾磊撞碎的镜子,仿佛一种隐喻:
一旦人人都无视边界的存在,生活就会全面破碎。
破碎了,就需要重建,既然重建,就不能依靠原本的生活态度。
看后续剧情,冯晓琴会自食其力,顾清俞将重塑认知,双方最终都能彼此理解。
这样的走向诚然庸俗,却是尊重血缘、找回边界的最合适选择。
毕竟,在目前的国产影视环境里,角色们只能活在大多数观众的期望中,编剧们也没有心力为他们设计更多复杂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