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01

M9x • 鬼书:巴巴杜克?

抛开所有显而易见的元素,导演设置的许多细节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侃侃而谈。
整部电影最明显的表现主义的手法贯穿全剧但是又正是因为表现主义的张力所在,呈现在观众眼前表现出来的画面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总是用障眼法”——你所看见的不一定就是真相——我不禁发问:影片结尾的纯洁白净真的是现实么,还是我们只看到了我们期待的部分,忽视了那些我们不理解而且选择不去理解的真相?
请容许我表现出理性的悲观——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故事的结局是母亲死了正如电视新闻所描述的,母亲在地下室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后自杀,终究抵不过自己的心魔,死亡解脱了自己,引向一切美好的乐园天堂。
请容许我保持着这一种合理怀疑。从整个影片的手法来看,导演企图通过幻想的画面来表达意识流的形态,尤其是在妈妈手持刀面对沙发上的儿子,被儿子唤醒——她已经看见了儿子被自己捅死的惨状,死亡的画面已经在她脑海里具象化,她害怕幻想变成现实,但内心深处是渴望着,“要是死的是儿子而不是丈夫就好了”心魔战胜不了,只能掩盖他,观众在脑海里无数次暗示着自己那不是现实只是她脑海中幻想出来的画面,主观上会往好的方面去想,结局看似美满,但或许是个开放结局,我们所看到的眼前的美好画面或许只是借口,瞳孔放大那一刻,妈妈已经死了,被自己的心魔给活活吓死。孩子的生日是丈夫的忌日,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不好过,最后儿子当着儿童救助中心的两位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伤害了表妹,妈妈对儿子7岁才过第一次生日感到惊讶,妈妈分裂的人格在这一刻无依无靠,甚至自己妹妹也抛弃了她。全片是讲面对PTSD但是这不是一部科教片而是一部恐怖片,表现与现实的差距异常明显,现实的残酷是没有被表现出来的,压抑的情感最终通过发泄的快感爆发,力量的陡增使得变化异常明显,但是在经历了骇人听闻之后的是我们更愿意接受美好的假象。
这确实不是一部科教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遭遇创伤的单身母亲独自面对间接导致自己深爱的丈夫离世的孩子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伪装成儿童漫画的甜蜜外壳的包装下,藏着精神世界的崩塌分离,创后应激障碍的细腻刻画展现出导演的功底,苍白疲倦的母亲和易受惊、攻击性的儿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自我防御行为又反过来导致母亲态度恶化,由此往复 周而复始 恶性循环 任意一方的补救都需要超前的意识,不能也不可能。儿子自始至终表现出拯救与挽留,可怜地让人心疼,但是巴巴杜克的阴影总是缠绕着,甩不掉的阴影,是本不该属于他的愧疚。一开始从外观上来看母亲总是表现出精神恍惚,但却总将原因归咎于孩子往儿子身上引导,母亲早期的幻境还能被儿子唤醒,但是到故事最后一男一女的诧异且戛然而止,都预示着结局不可避免的冲突。

鬼书The Babadook(2014)

又名:巴巴杜 / 鬼敲门(台)

上映日期:2014-05-22(澳大利亚)片长:92分钟

主演:埃茜·戴维斯 / 诺亚·怀斯曼 / 海莉·麦克尔希尼 / 丹尼尔·亨绍尔 / Benjamin Winspear / Bridget Walters / Tony Mack / Carmel Johnson / Tiffany Lyndall-Knight / 克雷格·贝恩娜 / Cathy Adamek / Stephen Sheehan / Peta Shannon / Adam Morgan / Michael Gilmour / Tim Purcell / 

导演:詹妮弗·肯特 / 编剧:Jennifer Kent

鬼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