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死亡:意义的个体与他性


《优雅的刺猬》《牛奶女人》,用两个小时的光影将故事铺垫到最后,终于主人公灵魂得救,看到生活中的另一番希望和光景,于是开始舒展臂弯用美来拥抱世界,而这时影片总会有共同的编排,主人公于是就在这希望和愉悦中突发意外的死亡。这几乎成为了一个铁律。


《何时是读书天》,这部影片将会给人带来无尽的心灵充盈,焦虑与空虚在其中祛除,力量在其中填充,自信将会膨胀,春风化雨万物复苏般透展出翅膀,主体自我仿佛可以翱翔在精神高空,俯瞰人生百态和世间风景。这正是影片的结尾,除去另一半之后,还有读书,除去读书还可以独自登高,穿过漫长的时光和石板路,最终一个人在辽阔视野中遐思与回味。


这种力量来自于主体的自我坚守,在一辈子的百年时间中屹立不变。正如影片的台词,男女主人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决定好了如何度过此生并终于将此生演绎成了一句话。一辈子生活在自我的信念中,这信念是个人珍重的美学,成为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力量之源。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如此强烈的私人美学,也不会体会得到个体与他性之间的强烈冲突与张力。可惜的是意义只对个人有效,你的生命可以坚守但千万别被打断。而那些在两个端点中浮萍飞絮般循环往复的人将会在此坚守不变和稳定完整中找到治愈和向往的力量。


意义在他人那里消失。意义属于个体,而个体愈完整意义也将愈纯粹。而个体向来不属于个体,一切强有力的社会联接都会分享和操控个体。父母兄弟孩子亲戚族群的存在说明你不能只属于你,你的命运道路并不能为你一人所操控。为构建强有力的美学世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缺少这一切让自我不能只是自我的血缘连接,男主没有一切,唯一的妻子也成为人之将死的弱化符号。女主孤零一人,自是更不必说。意义在他人那里消失,甚至在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时,男主也要被编排进死亡。意义可以在两人中存在,但剧本编排依然要让其终归个人。这时的意义成为最终的纯粹形态,个人面对的书屋和登高俯视的乡寨。


观影伊始联想到了《优雅的刺猬》,在不甚追究中看到了对于死亡的共同编排。死亡的共同编排的背后仿佛存在一个铁律般的逻辑,它已经不是编剧的个人因素,而应该成为一个主题学的原型,成为集体无意识中深层的不可解决的矛盾。当我们花费两个小时用美去解救一个人的心灵,费尽心力最终成功时,为何总要出现一个死亡的结局,仿佛这是唯一可能的结局,否则故事将无法终结或将出现龃龉。因此这样的结局是注定,而究其背后的根源将是美与生的不可兼容。.......被美解救是危险的。


换句话说,美是反生的,需要献祭。我们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营造美对于生活的胜利,而只有再用一条生命才能让美得到彻底的升华,并迎来故事的结局和最终的胜利,仿佛再延宕一刻,美都要黔驴技穷,原形毕露。正如大众文化中的爱情神话,故事意蕴要终结在男女主人公牵手步入婚姻殿堂,仿佛婚姻之后再无生活。


......死亡向来也是意义的来源,不只是多加一层世事无常生离死别的况味,也有着为美之信仰牺牲的仪式感所激发的冲动与激情。


对于影片中间的一段台词很有感触,大抵是讲不要压抑感情,否则对周围的人也不公平的话吧。

何时是读书天いつか読書する日(2005)

又名:牛奶女工 / The Milkwoman

上映日期:2005-07-02片长:127分钟

主演:田中裕子/岸部一徳/仁科亚季子/香川照之

导演:绪方明编剧:青木研次

何时是读书天相关影评

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