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想象中不一样,读书的场景并不多,能想起来的也就两三处。记忆深刻的,是女主角美奈子年少时在书店凝望一架书;成年后在坐在家里的地板上,抱膝对着三面书墙,背向观众(也正是被这幅剧照打动,促使我去看了这部电影);美奈子枕书而眠,小小的床,暗暗的光;最后也是最动人的,美奈子母亲的好友,与她相互照顾有加的敏子在槐多死后问及她的将来,美奈子说:“先看看书吧。”

是这句话让我觉得,电影虽然清淡,却有后劲。它的着重点不在一个人如何通过读书打开了自我,或世界是如何通过书本走进一个人的心灵——诸如此类,人对书本所可能寄予的普通尺寸的愿望,对于美奈子来说都过于宏大,又过于渺小了。书对她的意义不是那么肉眼可见的。(之所以不可见,也正是因为深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是吗。)

她与书的关系,就像与爱恋多年,却也分别多年的槐多,每天只是在去上工的途中,一个骑自行车,一个做公交车,隔着马路遥望——只是一种微小的托付,清浅得令人心疼。这样说来,美奈子和槐多的关系,与美奈子和书的关系,在形态上是那么相似:她的爱情落到日常接触里,是每日送牛奶到槐多家,槐多取了她送的牛奶;是上班途中、超市打工间隙有意无意的四目相对;最盛大、最浪漫,也不过是在电台点了《雨天和星期一》,通过电波,将一再过滤的感情,有所克制地诉说。

这种克制在影片中无处不在。电影没有大篇幅地表现美奈子是如何读书的,只选取几个点,谨慎地斟入了关于书的戏份,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美柰子是如何送牛奶,在超市工作,与敏子的情谊,恋爱的情愫。而具有一定时长的阅读场景,甚至只有一处。如何令人感到美奈子与书的关系是深厚的?我想这有赖于技术,即:令这些点出现在恰当的地方。比如那唯一的一次阅读,出现在猥琐男同事问她是否是处女——一个上了年纪的独身女性在人际关系上所能遭遇到的粗暴对待,转场就是美奈子的夜读,甜蜜,纯净,两个情境直接对比出现,效果显著。

槐多和美奈子的情感更是克制的。这种克制不是因为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感,而是两个人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巨大努力。槐多后来对美奈子说,当初和她分开,是因为接受不了她的嘲笑。这是一个显性的原因,隐性原因,在美奈子带着槐多去他们父母出车祸的事发地点祭拜一场戏中,对观众有所暗示。他们都是滥情家长的孩子,是受害人,美奈子二十岁就决定拒绝一切情感,清坚地生活下去。而槐多,电影不厌其烦地展现他是如何像个苦行僧一般照顾着病重的妻子,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和他的父亲划清了界限。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努力就像化疗,杀死了他们有可能出现的滥情细胞,也杀死了他们的感情,他们对对方的深刻情感被自己溺毙。所以,电影中,在经历了漫长的克制之后,必须要以炽焰燃烧的性和飞来横祸的死来结尾,因为,这克制不是出于反戏剧性,或还原生活本来面目的需要,更不是追求一种轻描淡写的情调,也不全是日本文化里的自抑倾向。这克制的动机是逃离,手法是对自己感情的常年扼杀,它无法绵绵地存在下去,如果发作,只能爆发。所以槐多必须死,但又不能自杀。自杀不符合他的性格逻辑和电影的叙事逻辑。

说一处败笔吧。槐多在与美奈子一夜欢爱后,面对三面书墙,目瞪口呆。这样的处理显得单薄了。也许无非是为了展现爱书者可能会具有令人惊叹的精神世界,它使得他们在人群中沉静,内里有着足以震撼他人的宏肆与绚烂。如果是出于这一点,那么这种展现是没有必要的。槐多对美奈子的生活,也许不尽了解,却也有多年的蕴藉,此刻,他淡淡地想起一点往事,也好。

使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最令美奈子痴迷的不是读书,而是送牛奶。她的愿望不是独守书斋,而是把牛奶送达整个小镇。她从未过度用力地追求精神生活,她不追求利用阅读脱离凡尘俗世,阅读对她不是需要高看的事物。

美奈子说完“先看看书吧”,也没有紧接着出现看书的姿态,而是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向下俯瞰。这意象是开阔的,失去任何人与事都不能让生活停留、禁锢。(我甚至想,槐多的死,令她更自由,这爱情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注定都是一块心病。)书对她,是拯救但也超越了拯救,就像她家里那三面书墙,我一直觉得那书墙像是一个关于背景的隐喻,它不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仪式,也不是天降的神明,它就是生命行为本身,是呼吸,它终将融化在庞杂的生活里,温热,长久,源源不息,难以察觉。

何时是读书天いつか読書する日(2005)

又名:牛奶女工 / The Milkwoman

上映日期:2005-07-02片长:127分钟

主演:田中裕子 / 岸部一德 / 仁科亚季子 / 香川照之 / 

导演:绪方明 / 编剧:青木研次

何时是读书天相关影评

悠游